北宋王朝几个皇帝
1、宋太祖,名赵匡胤。
2、宋太宗,名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窘。
3、宋真宗,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
4、宋仁宗,名赵祯,原名受益。
5、宋英宗,名赵曙。
6、宋神宗,名赵顼,原名仲铖。
7、宋哲宗,名赵煦,原名佣。
8、宋徽宗,名赵佶。
9、宋钦宗,名赵桓,原名宣,又名垣。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5]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历史
北宋开国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刺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宋朝有哪些皇帝?
宋朝一共有18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 北宋王朝(公元960年-1127年),始于太祖赵匡胤,终于钦宗赵恒,共9帝。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在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北宋帝王谱 公元960年登基 公元976年去位 太祖(赵匡胤) 出生:公元927年--去世:公元976年(在位16年) 父赵弘殷,匡胤从小喜习武艺,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统一全国后,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976年卒。庙号太祖。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公元976年登基 公元997年去位 太宗(赵光义) 出生:公元939年--去世:公元997年(在位21年) 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 公元997年登基 公元1022年去位 真宗(赵恒) 出生:公元968年--去世:公元1022年(在位25年)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 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公元1022年登基 公元1063年去位 仁宗(赵祯) 出生:公元1010年--去世:公元1063年(在位41年)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死于1063年,庙号仁宗。 公元1063年登基公元1067年去位 英宗(赵曙) 出生:公元1032年--去世:公元1067年(在位4年) 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时年36岁,在位5年。 公元1067年登基 公元1085年去位 神宗(赵顼) 出生:公元1048年--去世:公元1085年(在位18年) 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公元1085年登基 公元1100年去位 哲宗(赵煦) 出生:公元1076年--去世:公元1100年(在位15年) 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即位时10岁,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将王安石的变法尽行废除。哲宗死时25岁。 公元1100年登基 公元1125年去位 徽宗(赵佶) 出生:公元1082年--去世:公元1135年(在位25年) 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后,无子由哲宗弟赵佶继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腐败。在位期间,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于其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1135)。 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 公元1125年登基 公元1127年去位 钦宗(赵恒) 出生:公元1100年--去世:公元1156年(在位2年) 徽宗长子,宋钦宗即位后“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颇有振作之意。杀或贬蔡京,童贯等奸臣。任用李纲抗金。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被俘北上,1156年被杀,终年57岁。据说现在的黑龙江赫哲族,就是徽,钦二宗的后人。 南宋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127年登基 公元1162年去位 高宗(赵构) 出生:公元1107年--去世:公元1187年(在位35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冤杀主战派岳飞,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内,则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只图偏安。彻头彻尾的昏君。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靖康之变,宋金郾城之战,绍兴和议,岳飞之死,李清照诗词, 公元1162年登基 公元1189年去位 孝宗(赵伯宗) 出生:公元112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隆兴和议, 公元1189年登基 公元1194年去位 光宗(赵敦) 出生:公元114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不仅政治昏聩,而且惧内,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暂无 公元1194年登基 公元1224年去位 宁宗(赵扩) 出生:公元1168年--去世:公元1224年(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朱熹与三纲五常,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建国,辛弃疾,嘉定和议,陆游诗词, 公元1224年登基 公元1264年去位 理宗(赵昀) 出生:公元1205年--去世:公元1264年(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此后,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蒙宋联军灭金,宋蒙钓鱼城之战,关汉卿与窦娥冤, 公元1264年登基 公元1274年去位 度宗(赵祺) 出生:公元1240年--去世:公元1274年(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专制,朝政日败,南宋危在旦夕。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暂无 公元1274年登基 公元1276年去位 恭帝(赵显) 出生:公元1271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暂无 公元1276年登基 公元1278年去位 端宗(赵[日正]) 出生:公元1269年--去世:公元1278年(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文天祥之死, 公元1278年登基 公元1279年去位 卫王(赵昺) 出生:公元1272年--去世:公元1279年(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记得采纳啊
谁知道宋朝的所有皇帝?
北宋 北宋王朝(公元960年-1127年),始于太祖赵匡胤,终于钦宗赵恒,共9帝。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在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北宋皇帝谱 太祖赵匡胤(927-976) 960年称帝,在位17年 父赵弘殷,匡胤从小喜习武艺,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统一全国后,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976年卒。庙号太祖。 太宗赵光义(939-997) 976年即位,在位22年 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 真宗赵恒(968-1022) 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 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仁宗赵祯(1010-1063) 1022年即位,在位41年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死于1063年,庙号仁宗。 英宗赵曙(1032-1067) 1063年即位,在位5年 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时年36岁,在位5年。 神宗赵顼(1048-1085) 1067年即位,在位19年 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哲宗赵煦(1076-1100) 1085年即位,在位15年 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即位时10岁,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将王安石的变法尽行废除。哲宗死时25岁。 徽宗赵佶(1082-1135) 1100年即位,在位26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 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后,无子由哲宗弟赵佶继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腐败。在位期间,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于其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1135)。 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 钦宗赵恒(1100-1156) 1125年即位,在位1年,1127年被金兵俘虏,1156年被杀,终年57岁 徽宗长子,宋钦宗即位后“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颇有振作之意。杀或贬蔡京,童贯等奸臣。任用李纲抗金。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被俘北上,1156年被杀,终年57岁。据说现在的黑龙江赫哲族,就是徽,钦二宗的后人。
宋朝有几个皇帝?
宋朝享国祚319年,历经18帝,北宋 9帝,南宋9帝。分别是太祖 赵匡胤太宗 赵光义真宗 赵恒仁宗 赵祯英宗 赵曙神宗 赵顼哲宗 赵煦徽宗 赵佶钦宗 赵桓
南宋: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昚 宋光宗 赵敦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宋恭帝 赵隰 宋端宗 赵是 宋幼主 赵昺
宋朝总共有多少位皇帝?
1、第1位:赵匡胤,庙号—宋太祖。
2、第2位:赵光义,庙号—宋太宗。
3、第3位:赵恒,庙号—宋真宗。
4、第4位:赵祯,庙号—宋仁宗。
5、第5位:赵曙,庙号—宋英宗。
6、第6位:赵顼,庙号—宋神宗。
7、第7位:赵煦,庙号—宋哲宗。
8、第8位:赵佶,庙号—宋徽宗。
9、第9位:赵桓,庙号—宋钦宗。
10、第10位:赵构,庙号—宋高宗。
11、第11位:赵昚,庙号—宋孝宗。
12、第12位:赵惇,庙号—宋光宗。
13、第13位:赵扩,庙号—宋宁宗。
14、第14位:赵昀,庙号—宋理宗。
15、第15位:赵禥,庙号—宋度宗。
16、第16位:赵,庙号—宋恭宗。
17、第17位:赵昰,庙号—宋端宗。
18、第18位:赵昺,宋少帝。
宋朝的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百度百科—宋朝皇帝,百度百科—宋朝
宋朝有几个黄帝?
都城东京开封府时期,史称北宋
(公元960~1127年,共167年,历9帝)宋朝(北宋)开国皇帝 (太祖)赵匡胤(“胤”读yìn)
年号建隆(960~963年)、乾德(963~968年)、开宝(968~976年)
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赵炅(太祖赵匡胤二弟),(“炅”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jiǒng,明亮的意义,如“炅炅有神”)
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赵恒(太宗赵炅三子)
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赵祯(真宗赵恒六子)
年号天圣(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宝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
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终54岁。葬于永昭陵。
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时13岁。
生平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后改为现名。
仁宗死前遗诏丧事从简。去世后全国百姓自发哀悼,连敌对国辽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握着大宋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将仁宗赠送的御衣下葬为衣冠冢年年纪奠。
大事仁宗在位期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步进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仁宗期间,出了一批名人——廉官典范“包青天”包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等等。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传位侄(钜鹿郡公)赵曙(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赵曙(仁宗赵祯侄、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
年号治平(1064~1067年)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终36岁。
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时32岁。
生平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
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使得宋朝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神宗元丰七年成书,神宗亲作序。
传位长子赵顼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赵顼(英宗赵曙长子),(“顼”是多音字,该读xū或xù,他到底叫几声我还真不敢肯定,个人感觉应该是一声,否则他的儿子赵煦读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样了吗)
年号熙宁(1068~1077年)、元丰(1078~1085年)
生卒庆历八年(1048年)~元丰八年(1085年),终38年。葬于永裕陵。
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时20岁。
生平对宋朝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其推行变法,振兴大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二十年后以失败收场。
励精图治灭西夏,但壮志未酬。
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传位六子(延安郡王)赵煦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赵煦(神宗赵顼六子)
年号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绍圣(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终25岁。葬于永泰陵。
在位元丰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时10岁。
生平登基时由高太后执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深感不满。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宋朝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种子。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传位无子嗣,传位于弟赵佶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赵佶(哲宗赵煦弟、神宗赵顼十一子),(“佶”读jí)
年号建中靖国(1101年)、崇宁(1102年~1106年)、大观(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生卒元丰年间(1082年)~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终54岁。被俘后病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照当地习俗火葬(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时19岁。
生平徽宗生前积极致力于发展书画艺术,广收字画古物,扩充翰林图画院(宫廷书画院),培养选拔书画人才。徽宗本人的艺术造诣相当相当高,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作品非常多,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很多,并且都是国宝级的。自创书法字体——“瘦筋体(瘦金体)”(这种毛笔字体看上去像是用钢笔写的,看上去很“清爽”,属于“楷体”的一个变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即为徽宗本人用瘦金体所书。关于徽宗在艺术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来介绍也不一定够用。
徽宗对足球运动(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史上确有其人)因也踢得一脚好球而深得徽宗喜爱,在徽宗登基后最终被提拔为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这点很多文献及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都有提到。
但是,做为一名帝王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带领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不应“不务正业”,但徽宗恰恰正是这样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失败得不能再失败的一个皇帝,昏君一个,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他当皇帝如果能有他画画的十分之一用心,也不至于国破被俘,我国历史也会被改写的。
大事见“(钦宗)赵恒生平及大事”
徽宗时,爆发了著名的方腊起义及规模较小的宋江起义,根据这两个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于明朝初年经艺术加工后被写成了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一般认为作者是罗贯中,或其老师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传位长子赵恒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钦宗)赵桓(徽宗赵佶长子)
年号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
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终60岁左右(死期不详)。
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时27岁。
生平及大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南下入侵,徽宗无法应对,于腊月急忙传位于儿子赵恒,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并带了蔡京、童贯、蔡攸等一帮亲信逃命到南方。赵桓接过了父亲徽宗的乱摊子,即了皇帝位,是为钦宗。即位后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但他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后来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向金人求和。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回到了都城东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压境并于十一月兵临东京城下,钦宗入金营下跪求降,但未果。靖康二年(1127年),钦宗二次入金营谈判,但从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人将被俘的钦、徽二帝及皇子、皇孙、后妃、公主、宫女、大臣(包括秦桧)、内侍、僧道、医卜、娼优、百工、技艺、民间少女等共3000多人以及掠夺的巨多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等等等等返回金国。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变”。同年,(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册封宋臣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北宋就此灭亡。
靖康二年七月,二帝被上迁到中京(今北京)。
靖康三年(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达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城区)。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庙,行“牵羊礼”,在乾元殿拜谒金太宗。(金太宗)完颜晟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二帝迁往韩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偏脸城)。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徽宗病死于五国城,死后被金人焚烧制成灯油。
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钦宗去世。死因众说纷纭,《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是金国皇帝完颜亮叫当时57岁的钦宗和81岁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耶律延禧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五年后的绍兴三十一年(正陵六年,1161年)钦宗死讯才传到南宋,这使得对于钦宗去世于1156年还是1161年也产生争议(耶律延禧是辽国末代皇帝,也为金国俘虏。但《辽史》则称其早在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就病死了,死时只有54岁,而不是《大宋宣和遗事》中说的81岁,二者差了相当大)。
故,钦、徽二帝至死也没有回到大宋国土。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传位宋(北宋)亡后,其弟(康王)赵构南迁都城称帝,另起炉灶延续赵宋王朝,统治南部残存的半壁江山,史称“南宋”。=============== 北宋至此灭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国土被外族侵占,人民涂炭。 ===============都城临安时期,史称“南宋”
(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历9帝)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 (高宗)赵构(徽宗赵佶九子、钦宗赵恒弟)
年号建炎(1127年五月~1130年)、绍兴(1131~1162年)
生卒1107~1187年。终81岁,为宋帝之最,这个寿命在我国所有的帝王里可以排在第四,即使在医疗卫生水平发达的今天也算是高寿了。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市宝山)。
在位1127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共36年,登基时21岁。
生平及大事靖康之变时(1126年),(康王)赵构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为人质,但金人怀疑他并非皇子而被遣还。之后金人马上发现是自己看走眼了,遂以大兵追赶,但最终还是被赵构逃脱到了南方,事后他自己还虚构了一个荒诞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来告诉别人是神灵助他大难不死。种种经历使得赵构的后半生对金人闻风丧胆。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赵构南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不是今江苏省南京市)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遥尊被掳到金国的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韦安道为郡王,亲属三十人均任官职。并且从此不断派遣使者到金国求和要迎韦氏回南宋。赵构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他是(徽宗)赵佶31个儿子中唯一逃过劫难的皇子。
虽然也算是一朝的开国皇帝,但高宗的这个开国皇帝显然做得太差劲了,背上了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南下的战役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原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此时已被金人改称为汴京)仅45里之遥,已有收复的机会。但高宗却唯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
绍兴十一年,被金人关押在五国城的高宗生母韦氏托人送信给高宗,高宗在得知生父徽宗已死后,以能接回自己母亲为条件与金国订立和议誓约,即《绍兴和议》。金人提出的条件包括杀岳飞等人,以防止十万岳家军攻入黄河以北。
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高宗和宰相秦桧以“莫须有”(大概可能吧、也许有吧的意思)的罪名杀岳飞、岳云父子及部将张宪于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此,高宗和宰相秦桧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绍兴和议》,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高宗也于处死岳飞后立刻马不停蹄地成功迎回生母韦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禅位给养子(太子)赵眘,是为孝宗。孝宗登基后马上为岳飞等人平反,赵构却没发表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这也就说明,对于岳飞的错杀,高宗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高宗和其父徽宗一样,也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只要没什么大事就天天练字。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早年即以高宗书法为榜样。
如果非要说出(高宗)赵构对党国和人民做过哪些积极的贡献的话,那一个就他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到了南方,保住了赵家的龙脉,延续了赵宋王朝政府,使得至少我大半江山还在我汉人政权统治下。再一个,就是他晚年英明地将帝位传给了养子,即后来的(孝宗)赵眘(事后历史证明赵眘是个明君),并且难能可贵的是(高宗)赵构是(太宗)赵炅的后人,而赵眘并不是(太宗)赵炅的这一支,而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虽然赵眘也为皇室宗亲,但血缘关系已经和赵构远得可以忽略不计了,而高宗却正是将帝位传给了这一个几乎和自己没什么血缘关系、另外宗族的“陌生人”,可以看出高宗的胸襟还是很什么的)。
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传位元懿太子夭折后无子嗣(高宗当年逃命时被金人吓得没了生育能力),传位于养子赵眘。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孝宗)赵昚(高宗赵构养子、太祖赵匡胤次子(秦王)赵德芳的七世孙,秀安僖王赵子偁子),(“眘”读shèn,同慎)
年号隆兴(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生卒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27年11月27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终67岁。葬于永阜陵。
在位1162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共27年,登基时35岁。
生平本名赵伯琮,入宫时更名赵瑗、过继高宗时更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更为现名。
孝宗是宋朝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后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平反岳飞,谥号武穆,追封为鄂国公。并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
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干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虽然不是高宗亲生而只是养子,但孝宗对养父仍非常孝敬,被尊为“孝宗”名符其实。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卒,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又禅位于太子,是为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
尽管孝宗本人很孝,但他的儿子光宗却不像他这样。与父不和,长年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郁闷致病而崩。
从孝宗起之后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传位禅位于三子赵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 (光宗)赵惇(孝宗赵昚三子),(“惇”读dūn)
年号绍熙(1190~1194年)
生卒1147~庆元六年(1200年)春,终54岁。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市宝山)。
在位1189~绍熙五年(1194年),共5年,登基时43岁。
生平体弱多病,没有安邦治国之才,是一们比较昏庸的皇帝。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心狠手辣的皇后李凤娘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请人看病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的允许,发动政变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爷爷孝宗的葬礼后登基称帝,是为宁宗。
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传位次子赵扩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 (宁宗)赵扩(光宗赵惇次子)
年号庆元(1195年~1201年)、嘉泰(1201年~1204年)、开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生卒1168~1224年,终58岁。葬于永茂陵。
在位1194~崩,共31年,登基时27岁。
生平及大事因其父光宗不守孝道,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的允许,发动政变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爷爷孝宗的葬礼后登基称帝。
宁宗在统治初期由于韩侂胄的作用对金朝持对抗态度,他追封岳飞为鄂王,剥夺秦桧的所有封职。但是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后宁宗改变了政策。1207年11月他的皇后杨氏与史弥远一起秘密策划利用韩战败的机会谋杀了韩并将其首级送往金朝作为谢罪。1208年在史弥远的操纵下宁宗与金朝达成了嘉定和议,向金朝称伯,自己称侄,又向金朝进贡金银。韩侂胄死后史弥远成为宁宗的宰相兼枢密使,独揽宋朝大政。史弥远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官职。
宁宗时期,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宁宗还恢复理学地位。
谥号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传位宁宗先后有8个儿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他立赵竑为养子和太子,但因为赵竑对史弥远专权不满,因此宁宗崩后宰相史弥远废黜了赵竑,另立宁宗养子赵昀为皇帝。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赵昀(宁宗赵扩养子),(“昀”读yún)
年号宝庆(1225年~1227年)、绍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宝祐(1253年~1258年)、开庆(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生卒1205~1264年,终60岁。
在位1224~崩,共41年,登基时19岁。
生平本名赵与莒,过继沂王时更名赵贵诚,过继宁宗后更为现名。本不是皇子,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篡诏废太子赵弘,而立赵贵诚为帝,是为理宗。
理宗十分无能,登基后将所有国家事物都交给史弥远,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开始亲政,但他依然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交给他的宰相丁大全处理,他本人崇拜理学。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元朝时西藏喇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南宋六陵,见理宗尸身保存完好,将尸体倒挂在树上三天,结果流出水银,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八思巴为饮器,是为骷髅碗。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头颅,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今南京),次年又将理宗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传位元子嗣,传位于侄赵孟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度宗)赵禥(理宗赵昀侄),(“禥”读qí,同“祺”)
年号咸淳(1265~1274年)
生卒1240~1274年,终35岁。葬于永绍陵。
在位1264~1274年,共10年,登基时25岁。
生平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赵孜,1253年立为皇子后赐现名。
度宗年少时聪慧,但长大后昏庸无能。即位后北方元军大举南下,多次出兵进攻南宋,宋廷虽腐朽,但是广大军民的抵抗,使得元军不得不撤回。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元军猛攻襄樊,决定了南宋小朝廷兴亡役,然而贾似道密而不报,还说已经取胜,度宗在完全不予以审问的情况下竟对此言深信不疑。最后元军于咸淳十年(1274年)初攻破围攻5年的襄樊,为宋朝敲响丧钟,宋度宗闻知顿时昏倒,但是他仍然借酒浇愁。不久就因酒色过度而死。使得宋朝最终走向灭亡,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传位次子赵隰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赵隰(度宗赵孟启次子、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兄),(“隰”读xí)
年号德祐(1275~1276年四月)
生卒1271年~1323年,终52岁。
在位1274~1276年,共3年,登基时3岁。
生平德祐二年(1275年),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被伯颜率领的元朝大军占领,5岁的恭帝和谢太后出城投降。遂北上入觐(元世祖)忽必烈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安殿,忽必烈封恭帝为瀛国公。后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区),成为萨斯迦大寺住,尝取汉藏佛经互译比勘,校订异文。法号合尊。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因聚众谋反罪名于河西被赐死。
谥号孝恭懿圣皇帝
传位兄赵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端宗)赵昰(恭帝赵隰兄),(“昰”读shì,同“是”)
年号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生卒1268~1278年,终10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江门市)。
在位1276~1278年,共3年。被立为帝时7岁。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后,其两个异母兄弟(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朝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护卫下南逃。在金华,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晋升为卫王)。1276年,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元军统帅伯颜欲对宋朝皇室斩草除根,故对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穷追不舍。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
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传位弟赵昺宋朝(南宋)末代皇帝 (永国公、信王、广王、宋卫王、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赵昺(度宗赵禥子、端宗赵昰弟),(“昺”读bǐng,光明的意思)
年号祥兴(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生卒1271~1279年,终8岁。
在位1278~1279,共1年。被立为帝时7岁。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后,其两个异母兄弟(益王)赵是和(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朝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护卫下南逃。在金华,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晋升为卫王)。
端宗死后,南宋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当时陆秀夫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屿山梅窝或广州市)拥立赵昺做皇帝,改元“祥兴”,并逃往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市南海滩)避难。元朝命令大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的赵昺小朝廷。当时的宋军还未到岸,一行人还在海上。宋军水师在张世杰的指挥下进行顽抗,在崖门海域里与元朝军队交战,史称“崖门战役”,结果宋军全军覆灭。
公元1279年3月19日,43岁的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二人壮烈牺牲。随行十多万军民在敌军面前不做亡国之臣、与国家生死与共,相继跳海殉国。宋王朝灭亡。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有几个黄帝?”黄帝应为皇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9个皇帝)和南宋(9个皇帝)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南宋(1127-1276年,也有认为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四十九年。
宋朝皇帝顺序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 宋太宗赵光义 -- 宋真宗赵恒 -- 宋仁宗赵祯 -- 宋英宗赵曙 -- 宋神宗赵顼-- 宋哲宗赵煦 -- 宋徽宗赵佶 -- 宋钦宗赵桓
南宋:宋高宗赵构 -- 宋孝宗赵昚 -- 宋光宗赵惇 -- 宋宁宗赵扩 --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 宋恭帝赵隰 -- 宋端宗赵昰 -- 宋卫王赵昺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有多少位皇帝
宋朝皇帝顺序: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_--宋光宗赵_、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_--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_--宋卫王赵_。--引自网络
宋朝是古代封建王朝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很多人并不愿意提起宋朝的历史,因为在他们心目当中宋朝宋朝是一个很窝囊的国家,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时候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功绩,宋朝统治期间四面出现了强大的敌人。辽国、金国、西夏都是虎狼之辈,他们的眼睛在死死的盯着富庶的中原地区,时刻想把宋朝这块肉吃进肚中。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创始人采取杯酒释兵权卸除了武将的军权,宋朝出现了文强武弱的情况,宋朝制定的军事制度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很多个帝王,但是真正被人们记住名字的却寥寥无几,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实现了全国大一统,他的名字刻在了历史丰碑之上,宋徽宗宋钦宗是北宋王朝的最后帝王,然而竟然成为了敌人的俘虏,成为了宋朝历史上的笑柄。
宋高宗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杀死了千古名将岳飞,好事不出门,坏事出千里,宋高宗也背上了历史骂名。
北宋共有九帝 庙号 谥号 本名 曾用名 即位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宋圣祖[1] 赵玄朗 宋僖祖[2] 文献皇帝 赵朓 宋顺祖[3] 惠元皇帝 赵珽 宋翼祖[4] 简恭皇帝 赵敬 宋宣祖[5] 武昭皇帝 赵弘殷 宋太祖 大孝皇帝 赵匡胤 建隆、乾德、开宝 960年—976年 宋太宗 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太平兴国、雍熙、端拱 淳化、至道 976年—997年 宋真宗 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咸平、景德、大中祥符 天禧、乾兴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天圣、明道、景祐 宝元、康定、庆历 皇祐、至和、嘉祐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宣孝皇帝 赵宗实 赵曙 治平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熙宁、元丰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元祐、绍圣、元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显孝皇帝 赵佶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 政和、重和、宣和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靖康 1125年—1127年
上一篇:四平市属于哪个省
下一篇:勒布朗詹姆斯最高得分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