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算皇帝吗
魏武帝曹操不算皇帝,他并未做过皇帝,是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后追封的。
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人物介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人物生平: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主要成就:
惩办豪强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稳定局面
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汉献帝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尚礼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
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曹操的谥号为什么叫“魏武帝”?
曹操去世后,其谥号为武(当时他还不是皇帝,所以只是“魏武王”)。等到他儿子曹丕搞定了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之后,追封曹操为皇帝,谥号还是武(这时候,曹操才是“魏武皇帝”),立庙号为太祖。所以曹操从谥号来说,是魏武皇帝(简称魏武帝),从庙号来说,是魏太祖。
至于他谥号为何选择“武”?
古人谥号主要是根据所谓周公谥法释义:谥号为“武”的理由有以下这几条(只要符合一条及以上的,就可以用),可以用此来对照一下曹操的生平功绩:
1)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这条,老曹只算符合一半:刚强足够,忠直不符,毕竟是把汉献帝架空的人)
2)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这条,老曹也只符合一半:威权和强大方面足够,德差点)
3)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这条,老曹完美符合:汉末天下大乱的局面,主要是靠曹操带兵平定的,虽然最终没有扫平天下,但好歹是安定了整个北方--当时华夏文明核心区还是在北方中原大地,一直到两晋天下大乱时,才慢慢南移)
4)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这条,老曹也完美符合:平定天下不能单靠武力征伐,曹操及其所领导的政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严格而有效的规章制度,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等等,最终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5)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这条,一般是贬义,比如讽刺汉武帝喜欢穷兵黩武,但对曹操来说,他终其一生并没完成统一事业,所以曹操只能长期处于行兵打仗阶段,属于客观形势所迫,这方面应该扣不上穷兵黩武的帽子)。
所以,我们综合所有谥法条目来看曹操,他最终谥号“武”,还是很符合谥法定义的。
曹操是不是皇帝?
曹操不算是皇帝。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魏武帝是谁 曹操没当皇帝为什么叫魏武帝
魏武帝是谁了解三国历史得知,建立曹魏政权的是魏武帝。那么,魏武帝是谁?在《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魏武帝是谁。魏武帝就是三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曹操。曹操出生在官宦之家,在《三国志》中,作者提到魏武帝曹操是汉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一生服侍过四任皇帝,在东汉朝廷有高的名望。
魏武帝剧照
汉桓帝在位时,将曹操的祖父曹腾封为费亭侯。曹腾去世后,曹操的父亲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汉灵帝时期,曹嵩官至太尉。青年时期的曹操聪明机灵,有着非常强的应变能力,为人放荡不羁,行为处事有些不修边幅。任何人见了曹操,都认为他没有多大的才能。当时,梁国的乔玄见了曹操后,认为曹操是位不平凡的人物,以后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国志》曾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早年间,曹操对舞枪弄棍萌发了浓厚的兴趣。曹操还曾潜入过十常侍之一的张让的家,被张让发现后,曹操手拿武器越墙而逃。除此之外,曹操还喜欢兵书,他曾抄录过古代诸位军事家的兵法书籍,这为曹操后来建立曹魏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政权便落在了董卓手中。曹操到陈留后,喊出了“散家财,合义兵”的口号,希望各路义兵能号召天下仁人志士,一同讨伐奸臣董卓。
曹操没当皇帝,为什么叫魏武帝众所周知,世人将曹操称为魏武帝。了解史料得知,曹操根本没有当过皇帝。既然曹操没当皇帝,为什么叫魏武帝呢?事实上,魏武帝是曹操的尊号。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成为魏国的统治者,为了表示对父亲曹操的敬仰,曹丕便为曹操追赠谥号――魏武帝。曹丕去世后,后人也为曹丕追赠了谥号――魏文帝。由此可见,曹操魏武帝的称号是曹丕给追赠的。
魏武帝剧照
公元217年4月,汉献帝下诏让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旌旗。曹操外出时,可以享受皇帝一般的待遇,左右士兵都为曹操开道,不让行人通行。同年5月,曹操修建了豪华的沣宫。6月,曹操任命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允许曹操头戴十二根玉串的礼帽,外出时,可以乘坐套六马。同时,汉献帝还封曹操的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从这一系列的待遇来看,曹操已经完成了夺取帝位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之位上,曹操仅与帝位一步之遥。实际上,曹操早已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基本上和皇帝毫无两样。
在形式上,曹操俨然享受了皇帝该有的待遇。曹操唯一没到手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虽然曹操在世时,没有成为形式上的皇帝,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早已是呼风唤雨的一国之主。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后,自称皇帝,建立曹魏曹魏政权。在传统观念下,皇位是父亲传给儿子的,为了让皇帝之位名副其实,曹丕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大魏的历代皇帝有哪些?
大魏皇帝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魏元帝曹奂。
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
早年经历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北魏有多少个皇帝?在位最短的皇帝叫什么?曹操算皇帝吗?为什么?
曹魏五帝: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曹腾 高皇帝(高祖追封)
曹嵩 太皇帝(高祖追封)
魏武帝 曹操 太祖(高祖追封) 武皇帝(高祖追封)
魏文帝 曹丕 高祖 文皇帝 220-226,在位7年
魏明帝 曹睿 烈祖 明皇帝 226-239,在位13年
魏齐王 曹芳 239-254,在位15年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在位6年
魏元帝 曹奂 元皇帝(西晋追封) 260-265,在位6年
由此可见:再为最短的皇帝有两位:曹髦、曹奂。
曹操按照曹丕所封应为“太祖武皇帝”,不过一般认为他是汉丞相、魏王。因为他生前并没有篡夺皇权。
大魏有哪些皇帝
大魏皇帝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魏元帝曹奂。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4.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5.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奂
百度百科-曹芳
百度百科-曹叡
百度百科-曹丕
百度百科-曹操
曹操不是没有当皇帝吗?为什么称为魏武帝?
魏武帝,是谥号,也就是给死人的封号。这是他的儿子曹丕给的。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建立魏国,后人追赠他的谥号为魏文帝。那么,皇帝的父亲按理说都应该是皇帝。因此,曹丕为了自己的面子,追赠曹操为魏武帝。也就是说,尽管开国皇帝的父亲都不是皇帝,他们的儿子们也都会追尊他们为皇帝。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朝建立后,追赠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等等。曹操是不是皇帝
据史料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迎汉献帝于许昌,进位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谥武皇帝。
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以“十面埋伏”之计再次击破袁绍大军。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212年,攻占阳平关,降服了汉中张鲁。
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216年晋封为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上一篇:山财东方学院要改名吗
下一篇:地球的直径一共有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