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问答 > 生僻字走红网络,唤起大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记忆

打开抖音,《生僻字》成为最火爆的配乐之一。无数男女老少在镜头前唱起这首“全网最难唱的歌”。甚至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主动加入“中文10级”的挑战。

截至目前,《不凡人物》原唱、作曲人陈可宇已收获295万点赞、9万余条评论。

这首歌的火爆还蔓延到了网络之外。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生僻字”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记住读音,查字典了解每个字的出处和含义。

这恰恰契合了陈克雨的创作初衷——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发大众对汉字的关注与记忆。

作为一名地道的90后苏州人,陈克宇发现网络流行语“又双叒叕”经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情一再发生。虽然字面意思生动形象,但他却不认识最后两个字。大部分网友都和他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的汉字/一经书写,就留下了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知道/我们的汉字/每一笔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于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他,把自己对稀有汉字的好奇,对汉字的热爱,写进了歌曲里。

学术专家认为,在如今这个人们离不开设备的时代,拿起笔来写字已经成为一件稀罕事,而各种智能输入法的联想、构词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大脑对汉字结构的认知。

一首《生僻字》的诗,也许没有太多的教育意义,但确实引发了很多人关注汉字、了解汉字。

有趣的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分寸感

随着《非常人物》的火爆,网络上逐渐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声音: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好歌,不仅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还弘扬了汉字文化;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首歌只是众多生僻字的随意组合,生僻字实用性不强,没必要特别强调。

陈可宇介绍,这首歌的创作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最大的难点是找到合适的生僻字写进歌词,既要考虑押韵,又不能太怪异。

“我最初一共收集了200个字,最后选出了70多个。”他选出的生僻字大多是成语,虽然不常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脱节。眼尖的网友还发现,这些生僻字中,很多都出自中小学课本上的著名古诗词、散文。

例如“独孤求败”出自李密的《上书》,“升官发禄,刑罚分明”可参见诸葛亮的《出都记》,等等。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明杰看来,《非常人物》是一部有趣而又严肃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播的探索。

目前,类似案件并不少见。

比如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就因普通话不太标准、授课风格幽默诙谐,被无数网友戏称为“古典文学课堂上的‘泥石流’”。

而正是因为他真正地走进了诗人的生活,才得以和诗人进行亲密的“对话”,重现了古典诗歌的生命临场感和气息。

李明杰表示,这些不同于知识灌输的创新形式受到大众的欢迎,但也提醒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采取更加谨慎、尊重的态度,避免将传统文化幼稚化、娱乐化的倾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