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问答 > 2020 年微信公开课 PRO 在广州举行,张小龙演讲要点汇总

1月9日,2020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举办,本次微信公开课的主题是“未完成的Beta”。

去年,“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公开课上讲了四个小时,媒体也熬夜不眠。今年,张小龙没有亲自上课,而是以简短演讲的形式出现在开场视频中。

创业邦整理了张小龙演讲中的重要信息点:

1、个人微信好友数量可超过5000个;

2、微信公众平台即将上线短内容;

3. 我一直注重推动而不是分发;

4.注重长尾内容的展示,而不仅仅是头部;

5、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搜索内容的丰富性;

6、春节将至,红包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新创意。

当然,除了张小龙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外,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微信企业版等生态产品也纷纷发布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

小程序日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小程序全年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

小游戏业务规模年均增长35%以上;

微信支付用户数突破1亿;

微信开放二维码生态所创造的码经济规模已达8.58万亿。

除了以上这些,最有意思的2019微信数据报告也出炉,捂脸表情最受欢迎,“我好辛苦啊”成为流行语,90后更青睐零余额钱包存钱。

创业邦发现,公开课现场出现了黄牛在卖票,票价一度被抬到1000元,最后有网友把票价谈成了700元。

据微信公开课会场主办方介绍,保利会场安保部门发现,从昨天开始,大量黄牛聚集,通过倒卖参展商证、工作证牟利,一枚参展商证最低能卖到200元。

以下是创业邦为您带来的本次大会主论坛精彩精选。

1、“有意缺席”的张小龙:微信5000个好友限制或将取消,未来微信将主打“短内容”

“其实我是故意没来现场的,参加各种会议可能很浪费时间,让产品自己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张小龙说。

“今年我更愿意把时间交给同事,让他们把我们团队的思考带给大家。”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主要内容:

1、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从早期的“怎么做”变成了现在的“做什么”。

2、微信是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工具或平台,我们的一个无意之举,都有可能导致信息流向的改变。

3、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就越少。作为平台,因为我们的数据非常多,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4. 我很少用“分发”这个词,因为我认为“推荐”可能更尊重。

5、之前我们限制一个人最多可以有5000个好友,现在有近百万人有接近5000个好友,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去拓展好友的数量。

6、小程序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够支撑搜索内容的丰富。

7.公众号本身没有为媒体做好准备。我们缺少一个大家可以创作的媒介。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每天都写文章。

8、微信短内容一直是​​我们想重点做的方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和大家见面了。

9、春节将至,红包方面又有新创意了。

张小龙演讲全文请至文章末尾。

2. 2019年微信小程序交易额达8000亿元,日活跃用户超3亿

今年是小程序上线三周年,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杜嘉辉给大家带来小程序的最新消息:

目前,小程序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亿,2019年累计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

与上年相比,人均小程序访问次数增长45%,人均使用小程序数量增长98%,小程序正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自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截至2018年7月,微信小程序数量已突破100万个。

从广告角度,更多流量主获得收益,其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而中长尾小程序通过官方广告能力获得的收入占比从56%提升至76%。

在他20分钟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到:帮助企业构建自己的商业闭环。主要有三个动作:

1、自然新增用户:小程序搜索将加强。今年小程序将继续加强小程序页内容和品牌官域服务的展示,并通过“本地搜索”能力进一步缩短小程序搜索结果的曝光路径。在发现方面,小程序也将进一步加强基于内容、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的发现。

2、积极引流:今年小程序上线了“订阅消息”功能,让开发者可以通过一次性和长期订阅通知的方式,优化消息通知服务。在解决部分强触达需求的消息场景的同时,也初步满足了开发者引流的需求。对于剩余的强触达需求,我们希望有另外一种合理的长期订阅方式来解决。

3、助力“变现”:流量是商业化的基石。从去年开始,微信开放了一系列小程序广告能力。除了广告,微信还着力打造品牌认证、优化物流工具、建立交易保障体系等,加大商业交易场景建设。未来,小程序还将探索更多工具,更好地帮助开发者在商业场景中更好地运营。

3、微信小游戏业务规模年增超35%,女性用户增长明显。

作为小程序品类之一的小游戏也迎来了两周年,微信团队首次披露小游戏业务增长数据,2019年小游戏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0亿,商业价值实现快速增长,全平台业务规模较2018年增长超过35%。

微信小游戏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年,我们相信这个增长还能保持在38%。”他解释称,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增长率。

可以看出,随着用户习惯的逐渐形成和数据通信的发展,小游戏已经成为除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商业平台。

与此同时,小游戏正成为非传统游戏用户拓展和培养深度游戏需求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小游戏用户男女比例为5:5,女性用户占比明显高于APP。女性成年群体及3-5线地区的小游戏用户规模较2018年大幅提升,人均游戏数量也增长了45%。

同时,30岁以上用户占比66%,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占比57%。

截至目前,微信休闲益智游戏累计用户数达4亿,累计流水超10亿;管理类角色扮演游戏累计用户数达1亿,累计流水8亿;消除合成游戏累计用户数达1亿,累计流水2亿。

4、企业微信活跃用户突破6000万,如何提升“复购率”?

前不久,企业微信3.0版本发布,本次公开课对新版本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企业微信合作运营总经理李志峰表示,通过连接11亿微信用户,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的升级,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获客”的信任问题,二是帮助企业在存量时代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最新版本中,企业微信将外部群聊人数提升至100人,企业成员可以标记不同的客户,将具有相同兴趣或特征的客户拉入外部群聊,为客户提供多对一或一对多的陪伴服务,服务能力的提升将直接体现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复购率上。

目前,企业微信已服务超过250万家实体企业,拥有6000万活跃用户,渗透超过50个行业,其中医药、保险、汽车、银行、能源等行业企业覆盖率平均超过80%。

5. 微信支付用户数突破 1 亿,低线城市增长迅猛

微信支付积分于一年前的1月9日正式上线,经过一年的发展,微信支付积分目前已经覆盖30多个行业,用户规模突破1亿。

“80%以上的押金用户不再需要交纳押金,为用户节省近千亿元押金,降低行业坏账率91%。”微信公开课讲师尹志军说。

下沉市场是2019年的重要关键词,下沉城市支付点用户增长速度更快,用户年龄集中在20至35岁之间;每个支付点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支付点服务3.8次。

在商户应用领域,微信支付评分好的用户,无需押金,10秒即可领取共享充电宝,该微信小程序用户数环比增长20%;

自2019年9月丰巢管家上线微信支付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日均使用微信支付派件人数已超过2.9万人次,日峰值达104万笔,微信支付累计派件量已达5000万次。

此外,微信支付团队还推出了全新的“微信首享卡”。通过首享卡,用户无需支付额外费用,只需承诺未来某段时间内的消费次数或金额,或其他承诺计划,兑现承诺即可享受优惠。借助首享卡,商家可以有效吸引新客和复购,降低摇摆用户的决策门槛,锁定用户。

6、《代码经济影响力报告》正式发布,2019年微信代码经济规模超8.58万亿元

2020微信公开课PRO上,代码经济课题组首席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吴静现场发布了《代码经济影响报告》,首次揭示微信二维码开放生态所形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报告显示,2019年,码经济规模已达8.58万亿元,“一码走遍天下”成为用户新生活方式。在零售领域,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交易平均每人达5.8次;扫码点餐月均交易笔数较2018年同比增长619%,扫码出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2.05次。微信小程序码支付服务助力地铁进站效率提升300倍。

基于码经济的移动商务兴起,实体店突破空间限制,覆盖价值将增长近6倍;夜经济活跃,从“日落歇息”演变为“24小时营业”。数据显示,晚8点至10点是夜间消费高峰期,22点至午夜消费占比高达25%。

此外,2019年微信在二维码经济领域创造了2601万个就业岗位,消费模式的变化也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报告数据显示,小程序所有者、公众号企业主体、二维码服务商的创业机构占比分别为81%、64%、74%。

7、最有意思的微信数据报告:捂脸表情最受欢迎,“我好惨”成流行语

在微信公开课上,《2019微信数据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11.51亿,活跃高峰时间为午饭前和下班后。其中,公众号活跃高峰时间为晚上21点,小程序活跃高峰时间为午饭前和下班后晚饭后,小游戏活跃高峰时间为晚上20点左右。

朋友圈方面,男性更偏向分享工作/游戏,女性则偏向分享美食/情绪。国内朋友圈签到次数最多的城市为广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海外朋友圈签到次数最多的城市为首尔、大阪、济州岛、曼谷、新加坡。此外,朋友圈热门歌曲前三名分别为《我和我的祖国》、《你笑起来真好看》和《芒种》。

在微信表情符号排行榜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捂脸、露齿、咧嘴、坚强、玫瑰。

微信运动方面,用户日均步数为6932步,周末步数不足100步的微信用户超过1200万,百步达人的年轻人中,女性占比64%,男性占比36%。周末也是外卖和购物小程序的使用高峰期,平均使用时长分别较平日增长93%和53%。

报告显示,微信搜索热词前靠前为:“我好辛苦、小妹妹、正能量、996、佛系、单身狗、我无所谓、柠檬精、硬核、肯定有”。

靠前热门新闻词依次为:“黑洞、巴黎圣母院、打黑除恶、大兴机场、70周年、一带一路、中国女排、超级月亮、垃圾分类、贝聿铭”。

男女搜索的关键词也存在差异,男性喜欢搜索“小姐姐、ETC、不忘初心”,女性则更热衷搜索“口红、网红、吃瓜”。

报告还显示,90后更擅长存钱,使用零余额钱包的用户中,90后占比35%,80后占比30%。

依恋:

2020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演讲:关于信息互联互通的7点思考

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很遗憾这次没能来参加,不过还是想跟大家打个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没来现场的,记得在靠前堂公开课上我就提到过,参加各种会议可能会很浪费时间。

我也说过,要让产品自己说话。大家可以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发布会,我觉得新版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直接覆盖了上亿用户。

但同事们说服了我,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开发者的见面会。确实外界对微信可能感到好奇,甚至可能存在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微信向外界阐述自己理念和概念的好机会。

但是去年我就想到,现在微信团队这么大,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从早期的“怎么做”变成了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专注于每一个功能,思考如何把它做得完美。

现在我们在思考应该尝试什么,怎么组织起来去做。对于团队来说,前期考验的是产品能力,现在考验的是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优秀、有深度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在想,我可能不一定每年都做公开课,今年我更愿意把时间给同事,让他们把我们团队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想法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信息互联互通的影响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几亿人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手机上浏览各种信息,微信可能是人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应用程序。

所以我经常想,微信是一个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或者平台,我们的一个无意的动作,都有可能导致信息流方向的改变。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程。同样,技术进步也改变了自然选择。

人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用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远处的图像,听到远处的声音。过去,一个人的世界大小是由脚的半径决定的,但现在,一个人的世界大小是由他获取的信息的广度决定的。信息的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想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人类对于广泛信息互联互通带来的影响的思考却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时刻在线,面临着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人类真的能够掌握这种信息互联吗?或者说技术正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影响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包括隐私的交出、信息的被动获取、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信息传播的迅速化、信息筛选的困难化、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性等。

1. 放弃隐私

从历史上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就越少,人们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缩小自己的隐私范围。

比如,定向广告和用户隐私之间存在矛盾。作为平台,我们拥有大量数据,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我们也鼓励同行关注这个问题。

2. 被动信息获取

你看到什么,读到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然而在信息的海洋里,到底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却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不愿意主动获取信息,而是喜欢被动获取。我记得几年前我说过,“推送改变了世界,因为用户更懒”。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信息,都被你排在比你真正想获取的信息更高的优先级。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到什么信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我们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销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点。

3.社会关系的扩展和复杂化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中,比如初中、大学同学因为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界有个术语叫邓巴数字,一个人最多可以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这个数字显然被打破了。相比于移动互联网之前,人们维持好友的能力突然提升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制一个人的好友数为5000个,但现在近百万人都有接近5000个好友,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这也促使我们去拓展好友数量。

记得当附近的人上线的时候,我其实心里是有点不安的,因为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会被打破,不知道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贯穿微信的整个演进过程。就像我们当时把好友上限扩大到5000人非常容易,但说实话我们心里非常害怕它会带来什么影响,会反复思考。

4. 信息传播迅速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一瞬间,一个事件就能在众多群体中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

另一方面,有句话说“谣言千里传”。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更容易被传播。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评判内容好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比如利用更多的参与者,以及强有力的机制来帮助平台进行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与抄袭一样。

5. 信息选择困难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看似可以自由选择读什么、不读什么,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时间去一一筛选,这就导致我们总是只看到部分信息。

包括公众号在内,看上去你可以关注任何账号,但其实你的选择是有限的。我们在 尝试过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不错。这是一种通过朋友之间的相互推荐来扩大人们选择范围的方式。

6.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账号的阅读量会最多,但是在人人都可以创作的时代,我们希望长尾小号也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被公众号忽略的一部分,后面会讲到。

7. 搜索困难

相比于网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各种APP更加碎片化,信息难以打通、难以搜索。我们做小程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把搜索融入到每一个小程序里面,让大量的小程序支撑起各种长尾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还是我们不断努力提升的一个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搜索内容的丰富。

二、“信息多元化”的延伸

这里讲我们对信息的普及、对生活的影响,也提到了信息的多样性,我也想在这里讲一下。

微信早期我就说过,我们做应用是围绕手机端,不是PC端,PC端只是辅助,如果没有这个,我们的产品不可能普及到所有人。

回想起来,我们当时犯了两个小错误,一是公众平台长期只有PC网页版,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外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初衷是取代短信,成为一个基于连接品牌和用户的消息**工具,并有效避免垃圾短信。

**消息的内容不是重点,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可以。

但我们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导致其他形式的短内容没有呈现,导致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所欠缺,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公众号本身不是为媒体准备的。

我们非常重视每个人都能创造的内容。朋友圈默认设置发照片和视频,是因为我当时意识到,十亿人发文字不容易,但发照片每个人都可以。

所以和公众号相比,我们缺少一个人人都能创作的媒介,因为我们不可能指望每个人每天都写文章。

所以,就像我之前在公开课上说的,微信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重点做的方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和大家见面了,毕竟表达是每个人的自然需求。所以这里也给大家一个新版本的小预览。

春节将至,我们又有了一些红包创意,希望能够吸引你发挥创意。以下是预览。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虽然我这次没有参加现场报告,但相信我的同事也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报告。

再次感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