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问答 > 流浪大师沈巍为何逃离围观者?网红活捉大师闹剧何时休?

“流浪大师”沈巍爆红。在一系列短视频中,沈巍化身为一个头发蓬乱的流浪汉和博览群书的“国学大师”,每天吸引无数人围观、拍摄。3月25日,沈巍在疯狂围观的人群中逃脱。这场“网红活捉大师”的闹剧是否要落幕?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场闹剧?

沈巍名声大噪。

如果你不知道沈巍是谁,那你一定听说过“流浪大师”这个名字。凭借一系列短视频,“流浪大师”最近火遍全网。在这些视频中,沈巍是一个头发蓬乱、满脸污垢的流浪汉,但他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国学大师”。这两种身份的强烈反差,让这些视频爆红,每天吸引无数人围观、拍摄。

沈炜

3月25日,在被围堵多日后,“流浪大师”沈巍坐上豪车,离开围观的人群。从他随后发布的新短片来看,他剪了头发、刮了胡子,换了新衣服,随后又去派出所办理了新的身份证。显然,“大师”是铁了心要逃离疯狂围观的人群。

这场“网红活捉主人”的闹剧,是否就要落幕了?还是一场新闹剧的开始?

流浪大师沈巍的闹剧在3月25日暂时落下帷幕,这位满口金句的拾荒者周一早上离开了自己居住的废弃房屋,躲避了连续多日外面手机摄像头的骚扰,没人知道沈巍去了哪里。

回顾这场闹剧,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流浪者”、“大师”、“隐士”、“疯子”。前三个词是贴在沈伟身上的标签,共同塑造了沈伟“怪人”的奇观。在现场视频的镜头下,沈伟的奇观将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疯狂引爆出来,让在场的人都变成了难以理解的“疯子”。

沈巍闹剧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但悖论在于,它引发的疯狂正在挑战人们的接受边缘。理性时代的“疯狂”是对非理性的一种规制,而当下的“疯狂”则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的清醒选择。在注意力经济的大潮中,流浪者、大师、隐士、疯子都陷入了无法逃脱的无限循环。

沈巍在路边看书。

“流浪汉”

当“沈巍”这个名字出现在社交媒体首页时,我还以为是指去年播出的一部网剧的男主角。然而,两个“沈巍”的形象截然不同。一个是衣冠楚楚的大学教授,一个是衣冠不整的拾荒者、流浪汉。

确切地说,“流浪汉”沈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浪汉”。他来自上海,大学毕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上世纪 90 年代休过病假。家里的房子被拆迁时,他分到了一笔不多的拆迁补偿款,这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他所在的公司每个月仍会发病假工资,沈伟现在银行账户里有十多万元。

很难想象,有积蓄、有固定工资的人,会选择在城市里流浪捡垃圾。这和人们想象中的“流浪”不同。正如音乐剧《蝴蝶》所唱:“流浪的诗人有自己的旅程,在喧嚣的小巷,在荒凉的峡谷,在远离喧嚣的角落……”流浪被看作是一种浪漫,收集古老的故事,在流亡与自由中自我慰藉。然而,当撕去艺术与文学的包装,真正的流浪者是社会失序的象征。他们等待着社会的救助,在饥饿与寒冷中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活着时没有尊严,死后不留痕迹。

《流浪史》,作者:(法国)何塞·库贝罗,译者:曹丹红,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无家可归者的处境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得到慈善机构的帮助,另一方面却遭受着社会的无情打压。

但沈伟不一样,他有钱、有家庭、有工作能力,说话讲得清楚、思路清晰,还爱读书。这个特别的流浪汉捡垃圾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它们还有用,“不能浪费”。可乐瓶、废报纸都带回家,没钱了就卖废品换书。年轻时,他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审计工作,喜欢的中外政治没学,家人不喜欢他画画、读历史……因为爱捡垃圾,单位领导主动找他申请医疗退休。后来,他和家人断绝关系,自己租房住。几年后,他因捡垃圾被邻居投诉,开始流落街头。

沈巍成了一名流浪汉,住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终于过上了没人拦着他捡垃圾的生活。按照社会标准,捡垃圾和做流浪汉是一对不矛盾的形象。

一个本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人,却选择在一个不被接受的世界里流浪。这是一个可以放进“一个叫XX的人决定去XX”模板的故事,主题是价值观的冲突和理想的崩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造谣说沈巍是复旦毕业生,而且有老婆女儿了。我们再来看看,网上有多少人喜欢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送外卖。

“棋圣”

无家可归的沈巍的故事虽然特殊,但并不难理解。不过,“主人”沈巍的故事确实让人费解。当看到一群人拿着手机围堵沈巍,保安不得不过来维持秩序,保证沈巍的安全时,我失去了理解这一幕的能力,只想投稿到“人类困惑行为奖”微博账号上。(“困惑行为”源于日语,原指给人添麻烦的行为。传入中国后,泛指让人看上去疑惑不解、难以理解的行为)

“大师出来了!”沈巍出现之后,众人纷纷围过来拍照。

“大师”沈巍在抖音上爆红。现在在网上搜索“流浪的沈巍”,出来的视频大多来自抖音。视频里,“大师”衣衫褴褛,用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跟摄像师讲他在书上读到的道理——

“四种人,德才兼备的人最好,第二种人,有德无才的人最好,第三种人,有才无德的人最好,也就是说,德比才更重要。”

这句话出自为统治者汲取经验而写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讲了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事,原本势力最大的智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灭亡。司马光认为这是因为掌权的智伯“才德不足”,对下属傲慢无礼,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司马光借此事,做出了“才德兼备”之说:才德兼备者为圣人,才德皆无者为愚人,德多于才者为君子,才德不足者为小人。任用愚人,不任用小人。

“我想起中国古人说的八个字:善始善终的人多,善终的人少。交朋友也是一样。你觉得呢?交朋友一开始很好,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所以古人说的不多,就八个字……所以就留下了“善始善终”这个成语。”

沈巍重复的八个字,出自《史记·乐毅传》:“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它;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它。”

他读《左传》、《战国策》,问小孩子为什么花几百、几千块钱买鞋,却不愿意花十几块钱买书;他给路人讲解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但丁的船》,画中诗人维吉尔头戴月桂花环,驾着小船引导但丁穿越***,亡灵要登上他的船,寓意重生;他用孔子的话分析如何与人搭讪,用稻盛和夫的话分析今天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他会两人一组读书,如果一本书多次提到《诗经》,他就会翻开《诗经》,看看是不是这样……

沈巍也表示,自己的观点并不算很深刻,只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抖音的视频播客让他成了“大师”。有人说他特地从迪拜赶来向“沈大师”请教垃圾分配方面的知识,还有女子举着牌子说想嫁给他。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流量”。在抖音上,只要带上“沈巍大师”的名字,视频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千。抖音上一位名叫“大师的妻子”的女主播,因为直播带货沈巍,粉丝已经超过30万。

左边是“主人的妻子”。

被迫站在聚光灯下,生活不再平静。在这无视隐私的人群中,沈巍当场揭穿了众人的面具:“你们在嘲笑我!”“现在我读书不多,我觉得很奇怪,不是因为我学识渊博,而是因为你读书不多,就这么简单。”

一旁拍摄的人们依然笑眯眯的仰望着他们所夸赞的“大师”,却没有听到“大师”说了一句话。

“隐士”

除了“大师”的身份,沈巍也算是一位追求自由的隐士。俗话说,小隐士隐于野,中隐士隐于城,大隐士隐于朝廷。从公务员队伍中退休的沈巍属于中层。在繁华的上海,他在书本里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抖音,这个让沈巍成名的平台,是一个经常产生“莫名其妙”爆红的平台。看短视频的我们,常常陷入与平台的“魔力”连接中。手指向上滑动视频,成为一种机械行为,大脑自动接收视频信息,无意识地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得到的只有疲惫。这个媒体环境,没有给思考留下多少空间,我们变成了机器,感受视觉、听觉冲击的机器。

那么沈巍这个长得并不怎么好看的拾荒者、讲道理并不那么难懂的学者,为何能从千万个视频中脱颖而出,成为占据我们视野的爆款呢?

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学者,一个退居城里的学者。

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师父语录”视频。

关于“君子”沈巍的故事,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古代的君子大多隐居在深山之中,他们看似身份卑微,却拥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庄子·许无归》中记载,黄帝在游历时遇见一个牧马童子,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童子回答说,和放马一样,只是“害马”就够了。庄子写这个故事,是想比喻当权者的迷茫,但这种具有强烈反差的“隐士君子”形象,很早就在中国文化中扎根,尤其和道家文化关系密切,始终带有一种神秘的玄学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隐士是被边缘化的主流人群,他们看似边缘化,却与王朝的政治结构息息相关,他们用隐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如伯益、叔齐因反对武王伐纣而隐居吃野菜饿死,“天下无公理,则隐居”。为志向高远而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隐士,在士人制度中也备受推崇。皇权起初不乐见隐士,后来逐渐招揽隐居文人:有的士人用隐士的名声来换取官运,如“终南捷径”的故事。唐朝的陆藏庸想在朝中做官,便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并借此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最终实现了做官的目的。

古代普通百姓自然与隐士无缘。但时至今日,隐士却成为一种审美的象征,虽然他们不再是官场上无法实现抱负的文人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但对隐士的赞美与歌颂却保留了下来。他们依然是追求自由的隐士,他们任何一两句话都是令人豁然开朗的“哲理话语”。

沈巍的“流浪者”与“大师”双重形象被包装在“隐士文化”中,让他的形象更加潇洒叛逆。偏偏他过着落魄书生的生活,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做官”。众多相似形象的重叠,勾起了人们对国学、对治天下之道的依稀向往。虽然沈巍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只是简单的阅读体验。但今天的“隐者求道者”却不这么认为。短短几十秒的视频,他从“大师”那里得到的,是人生的“智慧”。

这是一种心灵鸡汤式的接受逻辑。残破的形象、流浪的背景为沈巍树立“书生”“智者”的人格提供了基础。当代不善于思考的“隐士求道者”被沈巍形象与言谈的巨大落差击倒,仿佛受到了一位大师的点拨。“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堂堂”,在追逐大师的同时,也在反击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狂人”

屏幕这边的我们,对着视频疑惑不解,屏幕那边的拍摄者,却陷入了更深的疯狂。

从陆续发布的媒体报道来看,网红们争相和沈巍一起出现在镜头里,就像是出门打卡一样。沈巍看书、捡垃圾时,他们都要挺身而出;沈巍接受媒体采访时,外面伸出无数贪婪的手机自拍杆。“师父的妻子”开始签售书籍,签名就是“师父的妻子”;短视频多得出彩,还有人打算组团带沈巍去演情景剧。大批人涌向沈巍下榻的废弃大楼,争相和沈巍握手,急切得就像见到自己喜欢的偶像一样,每天天一亮,手机和人就焦急地等待着沈巍现身。

“沈巍,起床了。” 网红们早早就起床了,将沈巍围在了外面。

“我不说你不走,现在说了你好像更不愿意走了,这些天我基本上每天只睡两个多小时,还好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沈巍无奈的说道。

当红明星有资本请保安,住防护措施齐全的房子,而一无所有的沈巍,只能赤身裸体暴露在镜头前,让围观者的目光侵犯他最后的一点隐私。

他们都疯了吗?有人说他们没疯,每一次出手背后都是金钱的博弈。但他们是否知道,如今那些展现他们有多疯狂的短视频、文章正逐渐充斥我们的​​视野——故事既荒诞又扑朔迷离,像是剧作家刻意编写的讽刺世人的黑色闹剧,而最讽刺的是,它真实地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和看书、问问题没有了丝毫的联系,人们在乎的是“沈巍”,一个除了流量、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沈巍”。

我想从过去的储备中找到解释人为何会发疯的钥匙,但没找到。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分析了理性时代的“疯癫”,“疯子”是如何被展现的,人权是如何被一点一点剥夺的,非理性的经历是如何被人们异化和抛弃的,但他没想到,当通过直播摄像机实现全景监控社会时,展现出来的“疯子”竟然在围攻之下保持了理性,而观看“疯子”的人也成为了真正的“疯子”。

“我知道我自己的水平。我确实爱学习,也确实读了很多书,但这并不代表我真的受过良好的教育。”

——沈炜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我站在这里,你们想拍就拍,想赚钱就赚钱,我真的没有选择,你们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不给我。”

——沈巍怒斥自己被人愚弄

理性时代的“疯癫”论失效了,或许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为了利益可以把理性抛到脑后的时代。围绕着沈巍形成了一个竞赛场,背后的摄像机和关注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对他们来说,侵犯隐私、刻板印象、甚至造假表演都是***之极,而在竞赛现场,较早给他们负面反馈的,也只有被挤在中间不知所措的沈巍。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陷入了一种新的群体歇斯底里——

每个人都无比清醒,每个人都无比疯狂。

循环

闹剧结束后,沈伟离开。3月25日,他坐上别人的车,留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沈先生已离开”。

从他随后发布的新短片来看,他理发、刮胡子、换上新衣服,之后去派出所办理新身份证。视频最后,他穿着新衣服,看了一会儿手机,然后放下手机,拿起两本书,无意间翻开,停了下来。

在这样的侵蚀下,沈巍终于得到了一个不知名的保护。但这份保护,是新一轮流量操纵的征兆吗?短视频制作已经被公司化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短视频,都是如此的常规化,是统一流水线下的产品,主播是公司找的,制作是公司培训的……他们会放过沈巍吗?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切都因为注意力经济而陷入了无限循环?

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同类书籍,都是侧重教自媒体如何吸粉、如何变现。

数字记忆理论学者在研究网络记忆时提出了“后稀缺文化”的概念。

后(Post-)这个概念,指的是注意力经济下的互联网文化——稀缺性成为衡量影响力和记忆持久性的重要符号。沈伟身上的所有标签都不是稀缺的,但像他这样的标签组合才是稀缺的。注意力经济也能将稀缺转化为利润,从而创造出一种后来人们难以理解的疯狂。追求稀缺性的另一群人,是屏幕这一边点赞沈伟视频的人,他们看着抖音上录制的当代“隐士故事”,教育的瞬间就像被快速刷掉的视频,在一次微不足道的点击和点赞中消失在脑海后面。

所有粘在一起的标签和行为,挤出思考之后,陷入机械的狂乱——一边疯狂拍片、制作,一边疯狂刷屏点赞。在这样的处境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其实只要稍加思索,就能被打破。

沈巍看不下去了,在别人的帮助下逃走了。但他真的逃走了吗?“沈先生走了”的牌子,会不会是新一轮流量操纵的前兆?注意力经济还能不断创造新的人物——“剪发”的“国学大师”、 “归于平静”的“流浪大师”,标签、人物、疯狂、逃离、重新贴标签……只有无聊来临,循环才会暂时停止,新的循环正在酝酿、涌动。

而我们每个陷入循环的人都是别人眼中的疯子。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