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问答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随着移动支付进入平稳规范发展,移动支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将逐渐稳定。 2013年以来,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

有研究认为,电子货币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会削弱利率传导的效果,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移动支付的实际发展。 虽然我国大部分移动支付都是第三方支付,但与移动支付相关的电子货币仍然存在于银行系统中。 它只是改变了流通中货币的形式,减少了货币从存款转换为现金再转化为存款的过程,减少了货币的储存成本和交易成本,但并没有改变其信用货币的本质。

但移动支付具有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交易便捷等优点。 对传统货币具有替代效应和加速转型效应。 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1、移动支付提高M1的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从数量和价格两个角度考察移动支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移动支付是否影响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

从货币衍生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首先会对基础货币的结构和总量产生影响。 基础货币等于现金加准备金。 理论上,移动支付具有更便捷、存储成本低的优点。 它可以替代现金支付,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量(M0),从而改变基础货币的结构。

那么,移动支付也会改变货币乘数,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而影响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传导。 基于现有的理论分析,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和M2的影响方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移动支付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量,导致现金比率下降。 (现金存款)。 在货币创造过程中,流通中的现金是一种“泄漏”,降低了货币乘数。 因此,现金比率的下降会提高货币乘数。 但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使支付更加便捷,加快了货币(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 根据费雪方程(MV=PT,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商品交易总量),在总交易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通的加速会导致下降货币数量,从而降低货币乘数。 此外,移动支付将增加银行的支付结算需求。 银行可能会维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以应对支付需求。 超额准备金率的提高也会降低货币乘数。 由于多种因素叠加,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乃至M2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移动支付将加速现金替代,提高存款货币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移动支付允许人们使用存款货币(银行存款)支付更多费用。 此外,基于移动支付的各类金融产品创新也加速了M0、M1、M2等各个层面货币的转换,这些都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提升。

根据费雪方程MV=PT,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反映了商品交易总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受外生因素影响,波动幅度增大,商品交易总量PT(名义总收入PY)与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不稳定。 相对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条件。 如果移动支付显着干扰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影响央行数量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我们以名义GDP作为PY的指标,计算2002年至2017年M0、M1、M2的货币流通速度,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M0的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上升; 2003年至2008年M2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次贷危机后持续下降; 次贷危机前M1货币流通速度迅速上升。 次贷危机后经历了先跌后涨再跌的过程,波动较大。 影响名义GDP和各级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很多。 仅从数据很难判断移动支付对M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但移动支付对M1流通速度的影响从数据中可以直接看出。

从我国实践来看,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基本同步,但M1的流通速度变化较大。 但2010年至2015年间,M1和M2的流通速度出现明显分化。 在M2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同时,M1流通速度仍在上升; 特别是在2013年至2015年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的背景下,M1的流通速度仍在上升。 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分化部分是由于2010年后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普及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存款支付的便利性,导致存款支付的周期性快速增长。 M1的货币流通速度。 其上升期也恰逢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发展。

5G时代到来后,移动支付将进一步提升M1的货币流通速度,未来M1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 假设未来有新的技术突破加上金融创新和替代M2的支付模式,M2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 支付体系的变化加大了各级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加大央行数量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2、移动支付+货币资金可以让政策利率传导更顺畅

从价格角度来看,移动支付对利率渠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传导过程中。

首先,移动支付可能会改变银行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从央行政策利率向债券利率、贷款利率传导需要一个过程。 其中,政策利率从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至货币市场利率,取决于央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调整。 精准调整流动性引导利率的前提是央行必须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有准确的判断。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指标。 央行通过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供给和需求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 如果超额准备金率受到外生因素(如移动支付等)的影响,导致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率的需求发生变化,但如果央行仍然按照原来的路径观察,可能会做出判断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真实状况。 判断偏差影响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注入,加剧货币市场利率波动。

目前,我国的准备金率较高,高准备金率是金融紧张的表现。 如果未来我国逐步降低准备金率、放松对银行的准备金约束,央行对银行的流动性调节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 执行。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流动性操作引导短期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这是利率传导的靠前步。 如果这一步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后续的传输过程。 因此,流动性的准确判断和准确操作对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至关重要,而移动支付等支付体系的变化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次,移动支付的发展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货币资金将对利率通道产生重要影响。

部分用户已经对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产生了用户粘性,且该虚拟账户内积累了大量资金。 2013年“月娥宝”的创建,允许居民将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中存放的资金投资于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的货币基金。 尽管货币资金已经剥离支付功能,网络平台也在逐步剥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清算功能,但货币资金与即时移动支付的结合,加速了移动支付的渗透,点燃了移动支付的持续热潮。货币资金规模扩张。 。 移动支付与货币资金联动发展,有利于形成和畅通利率渠道。

一方面,居民和企业将存款转入既能发挥活期存款功能又能获得较高收益的货币基金。 居民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利率通道的形成。 由于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各类货币市场工具,在央行能够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前提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能够较快地反映央行政策利率的变化。 此外,政策利率的变化可以有效影响居民和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收益率。 他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利率变化对其资产收益的影响,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有利于形成基于资产组合效应和财富效应的利率通道。

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消费和利率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与利率的关系尚不明显。

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和货币基金的发展提高了非银行存款在银行负债中的比重,削弱了银行在负债端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利率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传导。

对于银行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非银行存款属于大规模批发资金,支付机构与银行的议价能力高于零售存款人。 如果移动支付+货币基金取代活期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和货币基金持有的非银行存款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将上升,而零售储户的活期存款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将下降。 这种负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银行面临存款客户结构的变化。 议价能力较弱的零售和零售存款客户比例下降,议价能力较强的同业存款比例上升。

大型银行拥有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平均负债成本对市场利率变化不敏感,这是利率传导面临的障碍之一。 稳定的活期存款和变化不大的平均成本,建立了银行与金融市场内部“存贷”关系的纽带。 定价双轨制提供了基础,是“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微观原因之一。 移动支付和货币基金的发展,使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负债关系从“客户—活期存款—银行负债”转变为“客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银行负债”。 专业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对央行政策利率更加敏感,有利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利率传导。

3、及时探索与新支付环境相适应的监管工具

我们分析了移动支付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靠前,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面对货币乘数的动态变化,央行很难确定支持一定规模信贷扩张所需的基础货币数量; 二是移动支付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关性,影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第三,移动支付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干扰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流动性操作; 第四,移动支付促进了货币资金发展,显着提高了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性,有利于推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编队。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随着移动支付进入平稳规范发展,移动支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将逐渐稳定。 但从长远来看,支付行为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货币创造和货币流通机制产生深刻影响,从根本上改变货币政策环境。 对此,未来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应对现金持续减少; 其次,电子货币在替代现金的过程中,将持续对央行的流动性调节造成干扰; 三是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形成。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应及时研究上述问题,探索适应新支付环境的监管工具,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