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谁说的
“民以食为天”的原义是人民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形容民食的重要;在句子中可充当作宾语、定语;也作“民以食为本”。
民以食为天(拼音: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成语出处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唐代的司马贞为《史记》做注释时,注明此话最早是管仲说的。管仲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民以食为天”。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4年,正值楚汉相争。当时刘邦守在荥阳,这里依山傍水,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重要的是在荥阳以北的敖山上,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着大量粮食的仓库。项羽凭着兵力上的优势,向刘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刘邦兵力不够,一时又调不来救兵,打得很艰难,渐渐感到支持不住了,被困在荥阳、成皋一带,于是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
郦食其得知刘邦的这个想法,便对刘邦说:“我听说能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可以成就统一大业:而不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统一大业不可成。作为成就统一大业的王者,他以平民百姓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这个地方,天下往此地输送粮食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听说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楚国人攻克了荥阳,却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要把这些粮食资助给汉军。当前楚军很容易击败,而我们却反要退守,把要到手的利益反扔了出去,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了。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同时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百姓骚动不安,全国混乱动荡,农夫放下农具停耕,织女走下织机辍织,徘徊观望,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扼制住蜚狐关口,把守住白马津渡,让诸侯们看看如今的实际形势,那么天下的人民也就知道该归顺哪一方了。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而田广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带领着二十万大军,屯兵于历城,各支田氏宗族都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凭借黄河、济水的阻隔,南面接近楚国,齐国人又多诈变无常,您即使是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几个月的时间里把它打下来。我请求奉您的诏命去游说齐王,让他归汉而成为东方的属国。”
刘邦觉得郦食其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依计而行,坚守敖仓,终于收回荥阳,取得了胜利。
成语寓意
郦食其运用“民以食为天”思想,建议刘邦夺取贮粮非常丰富的敖仓,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历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也是安定人心的最重要工作。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国家更是。粮食是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能力去从事其它活动和创造。所以不管在何时,人们都要珍爱生存之本粮食。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 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 以食为天。”唐代的司马贞作《史记》的 “索隐”时,注明是出自管子的话。管仲曾 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 之天者,斯可矣。”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食以安为先似乎是后来才有的说法,对于食品,食品安全是其先要考虑的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这句话怎么理解?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这句话的理解:
国家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繁荣的基础;百姓有吃才能存活,所以民以食为天;食品以安全为前提;食品安全以质量为根本;诚信则是保证质量的基础。
出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典故:
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成为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怎么解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而民众的最基本需求是食物。因此,确保人民的食品安全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人民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安全的基础在于高质量的建设和管理,而这又依赖于人们的诚实和真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信任和合作,使国家繁荣昌盛。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孙中山先生的《上李鸿章书》。
原文节选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食以安为先,安以正为贵,质以诚为本。”
译文
“一个国家以人民为本,而人民则以吃饭为天。没有足够的粮食怎么能够养活百姓呢?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而良好的品质则应该建立在真诚的态度上。”
赏析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是人民,而人民的生存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良好的品质也应该建立在真诚的态度上。
创作背景
只看文章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解读。这篇文章是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信,表达了他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注释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最为重要的。
安以正为贵:安全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质以诚为本:良好的品质应该建立在真诚的态度上。
生活启示
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人民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饭。同时,食品安全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管和管理,保障公众健康。此外,正义和真诚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坚守的品质,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从生活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时刻关注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尤其是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要多加留意产品的来源、生产工艺、质量保障等方面。同时,也需要自觉践行诚信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做欺诈行为,维护食品市场的公平和良性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能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家是谁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家是管仲。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实行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上一篇:100米速度最快多少
下一篇:仓鼠的寿命一般是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