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是几岁
不惑之年是指人中年四十岁。
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选自《论语·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
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其他年岁称呼
20岁—弱冠,及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
100岁—期颐。
不惑之年是指多少岁?
不惑之年是指40岁另附;不满周岁——襁褓; 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不惑之年是40岁,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所以是“不惑”。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由此达到智者的地步。
人的一生:不满周岁-襁褓之年,2-3岁-孩提之年,13-15岁午匀之年,16-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不惑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那么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1、 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
2、 因为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故后人遂以“不惑之年”来称呼年至四十岁的人。
关于不惑之年是多少岁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上一篇:湖南冬天一般多少度
下一篇:中邮消费金融是什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