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作者是谁
赵尔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 ,一说字次珊,号无补 ,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人,一说山东莱州人 ,祖籍山东蓬莱,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
赵尔巽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民部尚书、天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扰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不久辞职。民国三年(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时人尊其为"次帅"、"赵次帅"、"赵制军"。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享年83岁。
史学
民国三年(1914年)3月9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了清史馆着手编纂清史。馆址即设于北平东华门内,延聘赵尔巽为馆长。赵尔巽起初不愿就任,袁世凯劝以修清史乃歌颂大清功德之事,正遗老所当效力之处,赵尔巽乃出任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任清史馆馆长时,已是古稀之龄。他一直主持编纂"清史",网罗了一大批学者。依历代正史体例,分纪、传、表、志四类编撰,各类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志"中的邦交、交通,"表"中的大学士、军机大臣,"传"中的畴人、藩部等。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因病去世,由柯劭忞总纂完成初稿,以《清史稿》命名出版,全书五百二十九卷,为历代正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
主要作品
赵尔巽于民事诉讼与吏治颇有研究,后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均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全宗档案》中。民国初年,他还致力于编修《清史稿》。
清朝史书
看来你比较喜欢阅读白话文,那么我就向你推荐几本我个人觉得还不错的。相比清史稿这类的史书,一下增添了几分趣味,读起来也要好理解许多。
1、清朝三百年史
作者张杰,讲述了自努尔哈赤起兵直末帝溥仪退位,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2、正说清朝十二帝
作者阎崇年,个人非常喜欢,他也以此为主题主讲了百家讲坛,讲的很详细很生动
3、一本书读懂清朝
作者刘仲华,揭示了清朝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
4、清朝的皇帝
作者高阳,这本书是高阳笔下脍炙人口的名著
5、正说清朝十二臣
作者余沐,详细地讲了十二臣的功过得失
先向你推荐这么多吧,都还挺值得一看的,内容也很精彩,引人入胜,如果还想要更多可以问我要。
愿你满意,望采纳!
《清史稿》卷二十·本纪二十(17)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清史稿》赵尔巽(主编)
编纂14年的《清史稿》,为什么会被国民政府封禁呢?
三月己丑朔,诏派办约大臣崇纶、崇厚给与全权便宜行事。敕侍郎成琦赴兴凯湖会勘俄人分界事宜。予道员联捷四品京卿,办理河防。壬辰,恭亲王奕请赴行在祗叩起居。上手诏答之曰“别经半载,时思握手而谈。惟近日欬嗽不止,时有红痰,尚须静摄,未宜多言。且俟秋间再为面话”丙申,诏皇长子於四月七日入学,以李鸿藻充师傅。戊戌,都兴阿奏镇、扬水师船只年久损坏,请饬广东购运红单船应用,从之。庚子,命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剿匪。以贾臻署安徽巡抚。庚戌,英、法两国兵退出广东省城。辛亥,以前大学士彭蕴章署兵部尚书。甲寅,浙江 贼陷海盐、平湖、乍浦,副都统锡龄阿死之。丙辰,广西土匪陷太平府、养利州。
夏四月己未朔,严树森奏贼犯汝宁,道员张曜击走之。戊辰,山东捻匪、教匪连陷馆陶七县。僧格林沁入滕县固守,诏胜保分兵援之。甲戌,诏曰“朕闻各处办捐,有指捐、借捐、炮船捐、亩捐、米捐、饟捐、堤工捐、船捐、房捐、盐捐、板捐、活捐,名目滋多,员司猥杂。其实取民者多,归公者寡。近年军锜浩繁,不得已而借资民力商力。然必涓滴归公,撙节动用,始得实济。若似此徵求无艺,朘薄民生,尚复成何政体。各大臣、督抚,尚其严密稽查,剔除奸蠹,以副朕意”乙亥,左宗棠败贼於乐平。庚辰,山东教匪扑围大名,联捷击走之。癸未,皖贼复窜浙江,陷常山、江山,进逼衢州。
五月癸巳,田在田奏苗练犯符离,敕僧格林沁分兵援之。甲午,邓尔恒被戕於曲靖。饬刘源灏查办。以瑛棨为陕西巡抚。庚子,胜保奏克复馆陶。辛丑,命贾臻、李世忠帮办袁甲三军务。甲辰,命多隆阿帮办官文、胡林翼军务。乙巳,贼陷浙江寿昌、金华、龙游、汤溪、长兴,进陷兰溪、武义。诏催左宗棠赴援。
六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曾国藩、胡林翼奏“安庆省城自我军长围,逆酋陈玉成率党回援安庆,於集贤关外赤冈岭坚筑四垒。经鲍超、成大吉会合多隆阿马队奋力进剿,昼夜轰击。五月初一日,三垒俱降。释去胁从,将长发老贼概行正法。其踞第一垒之贼刘沧琳,乘夜潜遁。经鲍超歼於马踏石,馀为水师斩戮殆尽,并将刘沧琳验明支解枭示”得旨嘉奖。布鲁斯亚国换约通商。辛酉,许俄人在库伦、恰克图通商。乙丑,钦天监奏八月初一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得旨,不必宣付史馆。甲戌,贼陷浙江遂昌、松阳、永康。丙子,回匪扑扰喀什噶尔。诏景廉赴阿克苏防剿。丙戌,浙江官军克复长兴。
秋七月丁亥,诏每年秋间王公致祭两陵,如遇山水涨发,可在途守候道路通时,即行前往。届期不到,由守护之贝勒、公等行礼。甲午,曾国藩奏收复安徽徽州。戊戌,予四川阵亡侍卫昭勇侯杨炘建祠。
辛丑,上不豫。壬寅,上大渐,召王大臣承写朱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癸卯,上崩於行宫,年三十一。十月,奉移梓宫至京。十二月,恭上尊谥。同治四年九月,葬定陵。
论曰: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乡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
拓展:清史稿简介
作者:赵尔巽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二十四部?每部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何为“正史”?
“正史”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也就是说正史的渊源要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的《汉书》。此后的“正史”都是以司马迁的《史记》为蓝本的纪传体史书,而且除了《史记》之外,“正史”全部都说延续《汉书》的做法,均为一个王朝兴衰的断代史,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官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所编纂的史书。
官方主持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如果以这条为“正史”的标准,《清史稿》无疑应当成为与“二十四正史”并驾齐驱的第二十五史。
但实际情况却是:《清史稿》根本没有资格与“二十四正史”并列,甚至一度被戏称为歌功颂德的官方报告,差点被踢出史书的行列。《史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尊重史实,按照历史事实直录直书,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复杂情况,不偏不倚的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它体例完整,记载系统完备,讹误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叙述。
自此之后,“正史”的标准就确定了:《史记》的尊重史实和《汉书》的完备详尽讹误少。
我们先从《清史稿》的历史背景来看。
1911年,革命党推翻清王朝,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组建北洋政府后,为了表示北洋政府的正统性,于1914年正式成立清史馆,清朝遗老赵尔巽被袁世凯招聘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后,大力邀请和自己一样的清朝遗老柯劭忞、缪荃荪等100余人,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纂清史。
1927年,历经14年,清史稿终于初步成形。
1928年,《清史稿》正式出版。
《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主持编撰的官方史书,它的体例也严格遵循中国历朝历代的正史体例,记载了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由于北洋政府是清王朝培养而成,而南方的革命党实力比较微薄,所以当清王朝灭亡的时候,北洋政府决定优待清朝皇室,所以清王朝档案和文化典籍都保存得相当完整,这给《清史稿》的编纂提供了最为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比如《清实录》、《清国史》、《清诏书》、《清典志》、《东华录》等等。
要是只论历朝历代的原始资料的详实程度,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历史绝对是一枝独秀,这一点是“二十四正史”中的任何一部都无法媲美的。
虽然《清史稿》是官方主持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而且拥有最为详尽的原始资料做支撑,但是,终究不配跻身“正史”之列。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清史稿》并非属于真正的清史,而只是记述清朝历史的未定稿。赵尔巽在《发刊缀言》说到:“清史稿只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清史稿》之所以取名为《清史稿》,而不叫《清史》,就是认为《清史稿》是未定本。
《清史稿》之所以没有经过校对而仓仓促促的出版,是因为1927年当《清史稿》初步完成的时候,北伐军势如破竹,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在即将攻入北京城的前几个月,赵尔巽本人已年至耄耋,为了防止情况有变,与同为清史馆的朋友同事们讨论,最终决定把《清史稿》出版。
由于未经过统一整修,又缺乏认真校勘,《清史稿》中的错误、遗漏非常多,其中包括人名、地名、年月日各式各样的讹误。比如,《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年以胡拜为直隶总督。”当年的直隶总督是朱昌祚,而非胡拜,这种笔误比比皆是。又比如,《清史稿》记载:“宣宗(也就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道光十年(1830年)十二月生,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薨,年三十八。”按照记载,寿恩固伦公主去世时仅仅三十岁而不是三十八岁。
二、《清史稿》远远达不到“正史”的水平,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限于史料的有限性和史官的局限性,“正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但却极其讲究一个“正”字,即公正不偏颇,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能被誉为史官之祖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也就是尊重史实精神。
但这一点《清史稿》却远远没有做到,甚至可以说天生就立场不正确,因为从馆长赵尔巽到总纂柯劭忞、缪荃荪,在《清史稿》的一百多位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清朝遗老,他们对已经灭亡的清朝有着极其严重的眷恋之情,甚至达到了狂热愚忠的地步。
好看的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历史还是非常有趣的。而想要熟悉那个阶段的历史,就可以去研读一些在那个方面的历史书去增加对于清朝的认知。比如说《清史稿》这本正史讲的就很全面,毕竟对于历史还是要循序渐进的去学习的。如果觉得正是太过枯燥无味,那么也可以去看比较有趣的小说《康熙王朝》,若是对清朝在经济领域想要有更多的认知,还可以去读《乾隆皇帝的荷包》。
一、《清史稿》若是想了解清朝的历史,那么这本书是必读的,相比较于其它的正史而言,《清史稿》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像清朝那些有名的人物,这本书里面都有详细的概括,你如果对谁有着兴趣,只要找出来去看看就好了,还不用翻太多的书籍。
二、《康熙王朝》这就是相当于野史类的小说了,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并且还翻拍了相应的电视剧。讲述了康乾盛世的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清朝在当时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在一片繁荣昌盛的背后,又有着盛极而衰的预兆。三位皇帝的统治阶段的政策措施,也被作者用戏剧性的语言缓缓地阐述了出来。不过野史中的一些内容大多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只能帮助读者大体的了解那个朝代的大体轮廓,要是想知道确切的事情,还是去看正史比较好。
三、《乾隆皇帝的荷包》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的有意思,也是一本很有象征性的书。讨论的还是乾隆皇帝通过运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如何去统筹全国各地的经济,并且在间接地建立自己的小金库。通过这类的措施,再去控制底下的百姓。也从经济层面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皇帝的御下之术。
上一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下一篇:火影忍者佩恩多少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