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有多少立方水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景点。
杭州西湖景点介绍
西湖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 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 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雷峰塔和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 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杭州西湖有多少面积?
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杭州西湖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西湖是一个小型浅水湖泊,湖面面积为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米,总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口的增长,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湖的富营养化不断加剧,蓝藻大量生长繁殖,在1958年和1981年曾先后两次暴发蓝藻,使生态系统的正常演替被逆转,水环境质量下降。从7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西湖水域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重要工作任务,一以贯之地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整治、管治结合、以管为主”的方针,坚持以民为本、最小干预、积极保护、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的原则,并制定出台了《西湖水域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从法律法规上给予保障,使西湖的治理和保护纳入规范轨道;同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治理措施,从总体上改善了西湖水质,保护了西湖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
一、实施环湖截污工程,从外围上切断入湖污染源
截污是控制富营养化湖泊外源污染的首要步骤,也是切断入湖污染源的关键之策。在西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之前,环湖地区绝大多数单位和居民生活污水都没有截污纳管,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导致西湖水体氨氮指标严重超标,西湖水体质量严重下降。因此,杭州市从70年代末起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成了11.07公里的环湖截污管道和8座污水泵站,使沿湖77%的污水接入排污管;并在1979年环湖岸线砌石30公里,防止地面径流流入湖内污染水质;之后完成了市区浣纱河下水道改造工程,制止了每天1万吨生活污水倒灌西湖;近几年又建设了北里湖截污及灵隐排水工程等,使整个西湖流域截污管道构成了一张完整的网络。同时,关停外迁了西湖附近的5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区域内企业实施了更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这就有效地遏制了西湖周边环境污染物入湖,使西湖及附近居民区的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二、实施西湖底泥疏浚工程,从基础上清除积淀多年的富营养物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曾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清淤整治。1952年开始的第一次疏浚工程,历时8年,总投资454万元,疏浚后的西湖平均水深1.88米,蓄水量增加了1.5倍。1976年起实施第二次疏浚。1999年12月开始第三次西湖底泥疏浚,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总投资2.35亿元,采用国债资金,工程采用国内首创的“环保型”疏浚技术,全封闭、长距离接力管道输送。整个工程前后历时4年,共完成疏浚量346.9万方,疏挖面积达到5.54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从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西湖疏浚的实施使西湖湖底60厘米左右的上层淤泥得以清除,有效降低了营养内负荷,削弱了西湖水体的富营养基础,使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三、实施西湖上游溪流综合整治工程,从源头上进一步净化水质
据调查,在治理之前,西湖上游的四条溪流年污水排放总量达到256万吨左右,已成为污染西湖水体的主要源头。为此,近年来杭州市对西湖上游溪流的整治,重点是对上游溪流沿岸10米内的粪缸、垃圾堆放点、污水超标排放和违章建筑进行整治。到目前为止,已限期整治186家单位,清除溪流两岸的露天粪池粪缸35只、垃圾箱5只、公厕5座,易地新建、拆建公厕7座,迁移了溪流沿岸的3个养殖场,并将上游46家单位的污水纳入市政管网。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排入西湖的污染物。其中重点整治长桥溪,把受到污染的溪水通过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水生植物的修复,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后流入西湖,使原来污水遍地、垃圾乱堆之地,建成了一个集生态、观赏、休闲、科教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公园。
四、实施西湖引水工程,从根本上确保水质改善
根据上游溪水流量逐年减少的实际,为从根本上改善西湖水质,提高湖泊旅游价值,经多方论证后决定投资1169万元建设西湖引水工程。将钱塘江水通过输水管渠穿越玉皇山、九曜山,注入西湖,建成了全长3194.5米、日引水量30万立方的引水工程。但是,钱塘江水受潮汐和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西湖引水的时间和水质难以保证,同时又由于西湖西进后西湖容量增大,西湖引水量急待增加。为此于2002年,在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的同时,在玉皇山麓的江洋畈和赤山埠新建了两座沉淀池,经过处理后,确保每天有40万立方的清水进入西湖。2004年以来,年从钱塘江引水1.2亿立方,至此不仅大大改善西湖水体的透明度,而且实现了西湖水一个月彻底更换一次清水的目标。
五、实施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从环境质量上进一步提升西湖的品位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西湖西进)从2002年12月份开始,它是近千年来西湖保护和发展史上最浩大的工程,用地477.38公顷,总投资约9.6亿元,整个工程历时三年。
根据《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控制性规划》,一方面,疏散了景区部分常住户口居民和农转非人员,拆迁和压缩了景区内现有的建筑物总量。一是对景区内居民及撤村建居前已完成农转居的居民共1685人全部外迁;二是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农户人口外迁,使景区内常住人口下降到工程实施前的36%,并对现有农居点进行了适当集聚;三是对集聚的农居点全部建设污水收集和排放系统,统一纳入市政污水管道;四是对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实行全部外迁;五是对位置相对独立、纳管确有困难、并对旅游资源配置又较为有利的宾馆、餐饮等“三产”企业要求其污水必须自行达标排放。这对削减区域污水污染物总量、减少排入西湖污染负荷、改善西湖水质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的重头戏是湖面向西扩张,新增面积近90公顷,使西湖的面积由原来的5.56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西湖的库容量也随之大幅增加。随着西湖湖面的扩大,增加了溪流上游引水的配水点,为西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进一步扩大了西湖活水区域;同时,结合种植适宜水草等生物措施,促进西湖水质的进一步改善;并将湖水出水口引入河道,为城区内河道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清洁和充足的水源,以实现“以水治水,一水多用,三水共导”的目的,使杭州成为钱塘江、西湖、运河三水共导的“三水城市”。
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扩大了西湖水环境容量、削减区域污染负荷、拓展西湖的空间和区域景观,提高和完善了西湖生态系统功能,以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促进杭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而且修复了西湖历史原貌,恢复西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增加了西湖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旅游魅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以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促进杭州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获得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双赢”。
六、实施西湖研究和展示工程,促进西湖的可持续发展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过去是如何保护的,近几年在保护和管理上做了些什么,今后该如何和谐发展?围绕这几个问题,杭州市委、市政府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建成西湖博物馆,不仅展示西湖的前世今生,而且配之以环幕**等可看性、可参与性的活动,寓教于乐中,吸引了众多游客。去年国庆节建成开放时,长假七天共接待了12.8万人,成了杭州今年旅游最旺的一个点。二是成立西湖学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对西湖过去的自然、人文、历史的研究,破译西湖的“遗传基因”;同时加大西湖今后发展的研究,把握保护、管理、经营西湖的内在规律,促进西湖的和谐发展。
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基本形成,还湖于民的目标基本实现。从西湖水质总体上看,已保持逐步改善的趋势。据2005年上半年监测,西湖水质营养指标中总氮含量比2004年同期降低了31%,水体平均透明度已达74厘米,比上年提高近20厘米。目前西湖的自然生态得到修复,历史文化得到传承,西湖向“申遗”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西湖水量多少立方米
西湖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扩展资料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参考资料: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湖概况西湖水量1030万立方米
32万/1030万=3.1%
二滩水电站年发电量127亿千瓦时
500万/1270000=0.04%
攀钢年二氧化碳排放170w吨
3800吨/1700000=0.22%
上一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哪六路哪八方
下一篇: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哪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