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字什么
陆逊字伯言。
伯是古代兄弟间一种年龄排序,伯、仲、叔、季,伯是老大的称谓。陆逊原名叫陆议,真正字言,取自名字中的议”字。
人物介绍: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人物生平: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领荆州牧。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人物评价: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而陆逊能创造奇迹,与孙权的识才,夷陵之战时与曹魏的周旋也是分不开的。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建议孙权要象轻刑便民,用仁政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一切主张说明陆逊并非单纯书生”,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字什么?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中文名: 陆逊
别名: 陆议,伯言,神君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3年
逝世日期: 245年3月19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夷陵之战,石亭之战
官职: 丞相
爵位: 华亭侯,娄侯,江陵侯
谥号: 昭侯
子女: 陆延,陆抗 是文官,因为他是丞相
陆逊字什么
1、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2、简介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3、评价
孙权:“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於君也。”“伯言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吕蒙:“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贾诩:“孙权识虚实, 陆议见兵势。”
刘备:“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孙桓:“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诸葛瑾:“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
《三国演义》陆逊的字是什么?
《三国演义》陆逊字伯言。
陆逊(公元183年-245年)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郊嘉定县)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祖庐江(今安徽庐江)太守陆康家中。自幼刻苦读书,聪敏好学,立志做定国安邦的豪杰。青年时,得到吴孙权的赏识,21岁时任孙权幕僚,孙权以其兄策之女配陆逊,是孙权重要的谋臣。
人物成就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陆逊字什么啊?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赤壁之战时就随东吴军参战,但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后来向吕蒙献白衣渡江之计,使得吕蒙成功袭取荆州。221年,已经称帝的刘备起大兵攻打东吴。东吴连战连败,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都督,统领三军。陆逊在彝陵用火攻之计大破刘备,立下了奇功。诸葛亮北伐时,东吴作为蜀汉盟国也几次北伐,陆逊很能看清时机,每次都能获得一些局部胜利。后任东吴上大将军。顾雍死后,孙权改任陆逊为丞相。但陆逊身在荆州,只是遥领其职,没有丞相的实权。在三国时期能同时任大将军(武将最高职称)和丞相(文官最高职称)两职的人只有陆逊一人。然后孙权疏远了太子孙和,有意立孙亮为帝,陆逊苦谏不听,过不多久,孙权将陆逊所有外戚都发配到外州,又派人到荆州见陆逊,当面指明陆逊的所谓“二十条罪状”,陆逊听后忧愤而卒,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死后,其子陆抗运其灵柩回建业,当面向孙权辩明了这所谓“二十条罪状”的荒谬,孙权也不得不为陆逊守灵。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但由于后人的“拥刘贬曹”,使得陆逊这位“杀害刘备”的彝陵英雄也受到了很不公平的评价。今天看来,陆逊在魏蜀吴三国中都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这里值得提的是陆逊的身份问题,由于陆逊娶了孙策之女,这样一来陆逊就成了孙策之亲。这一点在孙权称帝前是优点,也是陆逊被重用的原因之一;但在孙权称帝后,这一点就成为毛病了,因为孙权历来对孙策的后人都防得很紧,因此陆逊也因此落了个“忧愤而卒”的结果。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领荆州牧。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谁知道“陆逊”?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宋朝的陆游,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