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菇之乡是浙江哪个县
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香菇是庆元县的产业。
早在800多年前,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农民吴三(生于1131年3月17日)发明了"砍花法""、"惊蕈术"等一整套人工栽培香菇技术。
人工栽培香菇
198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三次来庆元考察论证,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并亲笔题词"香菇之源"。1996年获"中国香菇之乡"的称号,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认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最早"、"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地和集散地"两项中华之最载入《中国之最荣誉大典》。
庆元是全国最大香菇生产地和集散地,全县有10万农村人口从事香菇生产。1999年,全县制菇1.2亿袋,干香菇产量7800吨,食用菌产值2.49亿元。庆元拥有整体设计新颖,外型宏伟美观、内部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市场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平均干香菇交易量8000余吨,鲜菇出口量达5000吨,荣获"全国百强市场",位列"浙江省十大农副产品市场"榜首,并被列为全国文明市场。随着香菇产业的迅猛发展,食用菌科研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科研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科技队伍,全县获食用菌技术职称的菇农达1348人,其中高级技师20人,技师200人。食用菌科研中心经过数年努力,有40项食用菌科研成果获省、地、县成果奖,其中袋料栽培花菇技术在1995年通过省级鉴定,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风景名胜
庆元历史悠久,始置县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以皇帝年号为县名,已有800多年历史。
百山祖
百山祖位于庆元县东北的百山祖乡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面积约三十二平方公里。它自闽入境,属洞宫山脉,主峰海拔1856.7米,为我省第二高峰。因其是庆元群山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余脉又伸延于东部的广大地区,有百山之祖的含义故名百山祖。它同龙泉风阳山遥遥相对。
濛洲桥
濛洲桥,原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蒙圩村,最早修建于1264年,明嘉靖5年重建,1986年重修,1992年毁于火灾。 庆元双门桥 地处浙闽边界的庆元县,是中国著名的廊桥之乡,被誉为“廊桥天然博物馆”。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廊桥文化,庆元县于2004年8月成立了庆元县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对廊桥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与福建省宁德市和南平市就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巾子峰
巾子峰位于庆元县城西7.6公里处,海拔1563.2米,松源溪纵贯其中。有巾子祥云、龙源探秘、山岱幽居、梅岭果香、栗林秋色、湿地雀影、林海奇松、大洋消夏、百丈龙湫、竹径寻幽十大景观,是集科学考察和森林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浙江景宁菇乡:从密林深处走出的香菇文化
从景宁县城开车到菇乡英川镇需一个多小时,一路青山绵绵,十几年间,公路陆续联通了山间一个个相对闭塞的村子。穿行其中,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家院门前曾贴着这样的对联:“江游四海靠贵人,保佑生意步步升。”
八百多年前,英川人就从大山里艰难地走出来,步行七八天到安徽、福建、广西等地的深山老林里,用古老的砍花法栽培野生香菇。
包坑口的五显大帝庙,又称“三合堂”,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今已有 150多年 历史 。
英川镇地处景宁、龙泉、庆元三县交汇处,这里的人们自宋朝起就掌握了伐木出菇的野生香菇栽培法。因当地山区田地少,适宜出菇的阔叶林也不多,英川人不得不江游四海,去周边深山密林种植香菇。在近代人工培育出香菇菌种之前,无根无花无种子的香菇,被龙、庆、景一带的菇民视为神灵的恩赐。
菇神信仰在采菇过程中逐渐形成,敬拜的神像包括做生意无亏有盈的五显大帝、精通种菇术的宋人吴三公,以及在明代使龙、庆、景一带香菇位列宫廷贡品的刘伯温。至清代中后期,龙、庆、景的菇业发展至鼎盛,三县都有菇帮,还一度在上海设菇行、到广东置地产。
三县菇民合资在包坑口建造菇帮公所“三合堂”,敬神的同时,也为组织和管理菇业提供了固定场所。在当地风水先生眼中,包坑口是一块有“五龙抢珠”之势的风水宝地。三合堂原有三部分,一是供奉五显大帝神像、配有戏台的主庙;二是庙西侧面积最大的三合堂菇帮公所它是三县菇民商议和处理行业大事的议事厅,涉及管理公共财产、处理菇帮内外矛盾、交流香菇行情资讯等事务;庙的背面还有办公房,用于菇事活动和香客往来。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三合堂的房屋被政府改为民房,主庙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因修建公路移除了戏台,如今只保留旧庙的一部分。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来”,秋叶落时,景宁的菇民们起身前往江西、安徽、广东或福建的深山,用砍花的方式让腐木在自然中接受空气中飘浮的香菇孢子;第二、三年冬天出菇之后,他们按照菇体完整度、色泽和香味等标准做好采收,及时烘干、拣选、分级。直到次年清明,菇民都要在山林中度过候鸟式的生活。
砍花方法因保密只能口授,菇民在异乡深山中还通过一套完整而封闭的生活组织方式,构建出一个小 社会 。菇寮是菇民在山里搭建的临时住所和工作间,一入菇寮要讲行话,猪是“乌杯”,牛是“天伦”,还有山中常偷吃香菇的“大来”(大老鼠)与“洛桑”(小老鼠)。
在山里过年时,正月初一,菇民们会在寮主的带领下到山上劳动,取意新年勤勉;回来时砍小杂木插在门外,表示带回摇钱树。清明前后是结账期,菇寮按菇民所占股份分配收益,还需留出一份干股供奉五显大帝。种菇艰辛却收入有限,菇民回乡后还需种一季地贴补生计。秋收之后,再次入山。
在菇民外出的冬天,菇乡菇民子弟则开始“学一冬”。在冬季开办的临时私塾班里,孩子们读着代代手抄的《布线》,它涵盖人生实用、出门求财等章节,教授菇乡实用的 社会 常识与做人道理。他们还要学习记账和算盘口诀,并为将来长途跋涉入深山学些实用的拳脚功夫,包括简易拳法、棍术和板凳术。一两冬后,山外的山长什么模样,人外的人要如何打交道,人与山林鸟兽要如何相处,都会在菇民子弟的脑海中形成粗略的轮廓。
如候鸟般的生活生产方式,将每半年离乡的思情拉得绵长。清明是菇乡最热闹的时节,菇民穿越大山经过城市时会买些小饼干,一进村口就分给小孩子讨喜庆兆头,奔走雀跃叫着“大伯、大叔回来了”的孩童在远行人未进家门前,就已把平安信送到。
一年又一年,新老菇民如此轮替。曾在村口报平安的孩子也会在父辈、兄长的口传身教下,带上斧头镰刀,踏上去往异乡山林的路,在资源有限、生产力低下的年月扛起一家一乡的生计。
不变的是,每年农历七月五显大帝庙会上,英川乱弹与木偶戏会补给菇乡人的一个“暖冬”。乱弹戏班用“万头定”调子拉起土胡琴,在戏台上以传统的八仙小戏开场。带着乡音的念白里,“空手出门、满手回家”念给归乡菇民,而“田禾茂盛、五谷丰登”则预祝新一季水稻丰收。夜深人醉,半年的乏渐渐纾解,仍有人不愿为戛然而止的剧情离去。
那时菇民体力劳动繁重而 娱乐 活动匮乏,英川乱弹长年在菇民们返乡谢神时演出,慰藉归巢的倦鸟,因而又被称为“菇民戏”。
从宋代起至 20 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景宁沉淀出丰富且绵长的香菇文化。它既包括口传身授的砍花法、菇民拳等技艺,也有三合堂这样糅合地方信仰与行业组织功能的综合场所,还涵盖菇民戏等地方小戏。曾经它与菇乡日常生活汇融贯通,如今它是现代景宁除“畲乡”外另一个独特的人文 历史 注脚。
1957 年,在相对闭塞的英川,老菇民还在重复一年又一年的候鸟生活,远在 500千米以外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已成功研制了香菇菌种。
作为人工香菇栽培发源地,景宁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引进菌种并试种。最初进行试验的是椴木菌种法,这是一种新旧融合的过渡方法,在人工培育出纯菌丝菌种后,有选择地使用菇木(多为椴木)接种部位,从而提高菇木利用率和香菇成活率,缩短生产周期。
椴木接种试验成功的愉悦很快被 80 年代新一轮研发任务压下来。随着全国开始重视林木资源保护,景宁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袋料香菇种植“星火计划”研发任务。袋料种植技术以木屑、棉壳、麸皮等散料代替椴木来培植香菇,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更短、产量也更高。
1987 年,景宁袋料香菇研发项目又一次获得成功。在离景宁县城不远的袋料香菇种植区东弄村,山间搭着用黑色遮光布罩着的香菇棚,里面排排木架上摊放着今夏刚接好种的大批袋料,远远望去像是层叠错落的乌黑色梯田。
此时距离县农业局开始在东弄村推广菌种种植,也已 40 年。从 1978 年开始在一线菇农中推广椴木接种法,到 1987 年袋料香菇的又一轮全面推广,尽管政府有补贴,菇民在最初几年试种时难免心里打鼓,直到1996 年才落定。那年,袋料香菇在景宁全县的种植已成规模,当年的菇民们见证了传统砍花法向人工菌种种植的革命性转变。
也是在 1996 年,中国香菇产量迅速攀升至世界总产量的 60% 以上,原因之一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南菇北移”战略——将食用菌种植逐步转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温条件适宜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与此同时,在景宁内外技术突飞猛进、菇区广泛拓展的时代,当地一批老菇民因年纪、体力、教育水平等诸多限制脱离了香菇种植营生,英川镇等传统菇区亦多转向其他生计。
国内有哪些著名的香菇产地?
近几年香菇在国内种植中,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河南省西峡县、泌阳县、卢氏县、湖北随州市、浙江省庆元市比较集中。陕西汉中也有种植香菇。其中泌阳县花菇比较有名,西峡县香菇质量较好,出口为主,卢氏县香菇夏菇较多。
菇产地具体分布情况:
1、浙江省产区以丽水地区多。庆元、龙泉、景宁、云和以烘干为主,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磐安、武义等县市以鲜销为主。
2、福建省是我国的原香菇大省,全省很多县市都有种植,但近几年在大幅减少,总量在国内占比较少。主要是在古田县、屏南县、蒲诚县、邵武市、建阳市,近年增量比较多的是璋平和龙岩市的长汀县。
3、湖北省是我国主要香菇产地之一,随州市是秋栽菇的主要产地。宜昌的远安县是湖北春栽菇的主要产地,
4、陕西省是段木菇的传统大省,菇量在逐年下降,前两年袋料菇发展较快,袋料菇主要是集中在西乡县、宁强县、勉县、宁陕县、石泉县、留坝县和陕东的商洛地区。
5、河南省是我国袋料香菇生产的大省,主要分布在南阳市的西峡县、南召县、内乡县;三门峡市的卢氏县;驻马店市的泌阳县;生产的香菇比较独特,是我国七大栽培模式之一。
6、河北省近几年香菇有很大的发展,主要以鲜销为主,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其次是平泉县也比较多,其他生产的县市有涞水县、唐山市、香河县、文安县,整体估计增长5-10%。因为主要是鲜菇销售,对干菇影响不大。
丽水特产有哪些 关于丽水特产有哪些
1、遂昌烤薯
遂昌烤薯,是浙江丽水遂昌特产。其外观呈琥珀色,鸡心状,口味甜润,含有维生素A、B1、B2、C、E,矿物质铁、铝、钠、钾和蛋白质等。遂昌烤薯原料--蕃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蕃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乾隆皇帝曾得老年性便秘,虽让太医束手无策,却因无意中喜欢吃烤薯使其不治而愈,留下一段吃烤薯的趣闻。据科学检测发现,蕃薯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份,还具有防癌抗癌的奇妙功效,据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26万人饮食生活与癌的关系统计调查,科学家通过对40多种蔬菜抗癌成份的分析及实验性抑癌实验结果表明,熟蕃薯对肿瘤的抑制效应名列前茅。
2、景宁香菇
景宁香菇,是浙江丽水景宁特产。景宁香菇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人工栽培香菇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景宁所产香菇肉质松脆、细腻滑嫩、味道鲜美、品质特佳,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贡品,并御封生产专利。景宁县生产的山山牌香菇、黑木耳双双荣获1995年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山山牌黑木耳在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上被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农业部于1995年命名景宁县为中国香菇之乡;95、97年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
3、金钟雪梨
金钟雪梨,原产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金钟乡湖边自然村,相传当地村民于民国(1912---1949)初开始种植。金钟雪梨味道好,个子大,一只有一斤多。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B1、B2、C等成分。其香盈齿颊如蜜、皮薄肉细,香甜可口,消暑化痰,颇有润肺止咳、生津通便之功效,是老少咸宜的补益果品,被誉为“天生甘露饮”,又有人称它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后来金钟雪梨在全乡推广,产量日渐提高。到1956年高级社时,岭根村出售雪梨30万斤;徐山村出售雪梨20万斤;潘坑村出售雪梨10万斤;杨山村出售雪梨8万斤;绿草村出售雪梨10万斤;金钟村出售雪梨8万斤,全乡出售80万斤。
4、黄米果
黄米果,是浙江丽水特产,最早由松阳传进四周县市。是用山中一特种灌木烧成灰,沥取其汁,浸上等梗米至米色橙黄,冲净蒸熟,置石臼中捣成团,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扁圆或长条形即成。黄中透绿,色泽晶莹,清香宜人,柔嫩可口。用肉丝、青菜、冬笋等爆炒,色味更佳,可炒,可煮,可熟后蘸着吃,还可放入粥中成为黄米粿粥,为松阳、遂昌、龙泉、庆元、景宁等县民间传统节庆或待贵宾之食物。
上一篇:黑龙江延寿县是哪个市
下一篇:健康码为什么变成黄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