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者标准是什么,中等收入者数量是多少
2017年有报告称,中国中等收入者超过3亿,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举世闻名的判决是怎么算出来的?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中等收入者”标准,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银行的统计,成年人每天的收入在10到100美元之间,也就是年收入在3650到36500美元之间。按照美元对人民币1: 7的保守汇率计算,即使加入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也在2.5万-25万元之间。也就是说,只要月收入超过2000元,就属于“中等收入”的圈子。这个中等收入的标准,真的不可思议。现在中国任何地方工作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2.5万元/年),所以中国中等收入人口超过3亿。和人均gdp一样的感受是年收入。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年,经济成就辉煌。中等收入者当然是相对富裕的,有吃有穿,有房有车。虽然不是最富,但小康水平没有问题。但是,那些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劳动者,他们的经济状况就这么乐观吗?
年收入2.5万人民币是“中等收入”,不可思议。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贫困户加入了低保金中等收入者大军,是真的吗?而且从年收入2.5万到25万,把他们算在中间区间,真的是离谱。这就像把50公斤和100公斤的选手拉到同一个拳台上,强迫他们同台竞技。太搞笑了,太不公平了。
虽然没有统一的中等收入标准,但人们对它绝不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
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对此非常自豪,认为我们很快就会赶上并超过美国。看别人的标准,美国中等收入的基本标准是80-50万美元。美国总统年薪40万美元,似乎是以中等收入为基础确定的。
瑞士相关机构指出(2015年10月)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个人财富在一定范围内的人。显然,这个“中等收入”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收入额度,而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经济地位。
说到中等收入的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一个版本是用购买力平价(PPP)来换算汇率的。按照这个标准,在3万到28万美元之间,属于中等收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个人财富在20万到200万人民币之间,就可以算作中等收入者。这里也有大量的财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物价水平差距较大,要考虑各地的测算版本不同。举个例子,一个偏远城镇的住宅楼,每平方米的价格只有2000元,而一个中心城市的价格是每平方米6万元。差距如此巨大,如何用同样的尺度衡量财富?
只有以财富的多少为基本标准,才能还原中等收入者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真实面貌。
日本管理学院的大前研一教授向中等收入群体提出了三个问题:1。房贷对你的生活压力大吗?是害怕结婚还是不打算要孩子?你担心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吗?所以你要面对的现实是,你减去每个月的房贷和越来越多的开销后,辛苦了一年终于还剩下几个铜钱。这是对中等收入群体最真实的衡量。
还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财富需要计算净值,即除去总负债后的净资产。尤其是买房买车的债务,更应该消除。房奴真的要背负35年的债务,这也是他的财富吗?
中等收入群体不能只用单一的收入数据来衡量,还要有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公共产品等市场份额指标。按照欧盟和相关部门给出的贫富分界线,共有13个项目。只要有五项不符合标准,就属于穷人。
欧盟中等收入的标准是小康生活水平。比如按照我们对小康生活的要求,至少要安居乐业,有房有车,养好孩子。子女上学无压力,医疗不愁,养老无后顾之忧。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没有债务压力。现实是,中国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着各种压力,他们的焦虑和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所以必须考虑住房条件和价格。住在破旧的楼房里和住在宽敞方便的新房里是有区别的。
有困难的人不应该被划入中等收入群体,即使勉强算,也只会面子上好看。实际上,中等收入是一个经济指标,不仅是衡量财富的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内在驱动力的指标。内在动力主要是指消费,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低收入群体。房价高,医疗费用高。至少在内在经济动力上,大大降低了中国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驱动力。
中国的中等收入标准应该与高基准一致。它需要高素质高标准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利。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我们不能只用光鲜亮丽的说辞,因为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实际好处。
下一篇:股票分红需要持股多久